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列车上的生死时速
· 时隔53年千里归还5元债
· 换心人的快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时隔53年千里归还5元债
  在今年75岁的刘志贤家里,摆着一张摄于50多年前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他,青春稚气,目光清澈。他的老伴曹素珍指着照片说:“这就是借钱那时候拍的。”

  她说借的钱,面值5元,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数额微小,价值不高。至今,在刘志贤周围的一些人看来,他从河北省任丘市出发,辗转近2000公里,回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只是为了归还这5元钱,多少有点小题大做,甚至不可思议。

  当年,他借了5元钱

  刘志贤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石佛乡西石村,1949年10月与曹素珍结婚,1951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1952年,刘志贤进入当时的天水地委党校干部训练班学习,半年后,被分配到甘肃省庄浪县新泰区(现万泉镇)政府工作,任助理员。

  1953年7月,刘志贤接到一封家信,得知自己的堂兄从山西大同煤炭学校毕业后,顺道到老家探亲,希望与他见上一面。刘志贤急于回家,但发现自己囊中羞涩。别说买东西往家带,就连路费都没有。

  50多年后,借5元钱时的情景和对话,却一直烙在刘志贤的脑海中—— 他拿着家信找到区政府秘书万孝军说:“万秘书,你看,我收到封信,想回家看看,请个假。” 万孝军是当地人,比刘志贤年龄大一些,他说:“去吧。”

  “我身上没钱。”刘志贤很窘迫地说。

  “要多少钱?”万孝军问。

  “5元钱。”

  “行啊,我借你5元钱吧。”万孝军爽快地从兜里掏出钱。那个时候的五元钱相当于半个月工资。

  带上钱,刘志贤很快回家了。一个星期后,返回区里。随后,到了发补贴的日子,刘志贤找万孝军还钱,不巧,万孝军不在,下乡了。

  53年,还钱心愿从未断过

  不久,刘志贤接到通知,被调到庄浪县朱店区粮管所。他离开的时候,发现万秘书不在。随后,自己又被调入石油系统,到兰州报到去了。此后,与万孝军见面的机会越来越渺茫,还钱的事就放下了。

  到了兰州,刘志贤暂时住在招待所,他所在的西北石油管理局西北运销公司准备搬往酒泉。刘志贤心想,等自己的工作地址固定下来,一定给万秘书写信。

  1953年10月,刘志贤的生活稳定下来之后,开始写信联系万秘书,可由于地址不对,他写的信一次又一次地被退回。随后,他转战于甘肃、青海、新疆,参与开发石油,住过马棚、窑洞、地窝子,可再也没有联系上万孝军。但是,他心里一直记着:万秘书的钱还没还呢。

  1976年3月,华北油田会战,刘志贤来到了河北省任丘市。之后,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刘志贤一家先后住过帐篷、活动房、平房。一天,一个小战士在他家门口洗衣服,刘志贤听着口音十分像自己工作过的甘肃省庄浪县新泰区人,一问,果然是,对方姓刘。一来二去,就比较熟悉了。刘志贤求小刘帮助自己打听万秘书的下落,可是他自己也不记得万秘书的名字了。战士小刘回老家打听的结果是,万秘书“已经去世了”。但刘志贤并不相信这个消息,认为庄浪县新泰区(后为万泉镇)姓万的比较多,世事变迁,加上两地相距遥远,信息可能不准确。他希望以后自己去寻找万秘书。

  1992年,刘志贤退休了。1994年,单位安排他到陕西临潼疗养。他想,陕西离甘肃很近了,可以去找万秘书。但是,一场大病,让他不得不返回河北治疗。机会又一次错过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志贤的身体状况让家人开始担心。气管炎一犯病,家人就不让他出门。可是静下来时,他常常想,欠万秘书的钱,难道这辈子不还了?

  亲自还钱了却心愿

  2006年春节,刘志贤向家里人表示“说什么,也要还这个钱”。儿女们商量说:“我们替你去好吧。”刘志贤说:“不行,我一定要自己去。”

  这些年来,每逢过年,老伴曹素珍都听到刘志贤念叨:“这钱得还上。”因此,将这笔借款送还,成为他们老两口的心愿。

  2006年7月,刘志贤回到甘肃天水老家,来到了自己曾工作过的庄浪县。他的眼前,一切都变了样。刘志贤首先找到庄浪县人事局,可是查遍了退休干部的名册,没有找到万秘书。随后,他坐上了公共汽车,来到了庄浪县万泉镇。这里,就是过去的新泰区,刘志贤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万泉镇政府秘书董辉接待了他,并帮助他寻找万秘书。

  董辉找到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一位老人指点下,他们又来到万泉镇邵坪村,找到了邵正国老人。邵正国介绍说,万秘书名叫万孝军,1965年就去世了。他的家人后来搬到了万泉镇徐家城村,万孝军的儿子叫万招财。

  2006年7月9日,刘志贤来到了万招财家。对此,46岁的万招财感到很意外,对这位突然出现的老人一无所知。

  “我叫刘志贤,曾经借过你父亲5元钱,一直没还上。”说出了心底隐藏很久的话,刘志贤有些激动。

  刘志贤颤抖着手,拿出500元钱,要万招财收下。

  万招财回忆说,当时,对刘志贤欠父亲钱的事不了解,也没有听母亲提起过。况且,父母都已经去世,自己不好接受这样的事情,就表示说:“你来看看我们就行了,还钱的事就别提了。”不肯接受这笔钱。

  见此情景,徐家城村村支书在旁打圆场说:“当初借了5元钱,就还5元钱吧。”

  万招财连声说:“好啊,好啊。”

  刘志贤不肯,说:“你要不收下,我就不走了。”

  一来二去,僵持很长时间。最后,看到刘志贤的眼里流出了热泪,万招财感到老人的心意很重,就收下了。

  刘志贤嘱咐他,希望万招财到他父亲坟上烧纸的时候,说一声:“我把5元钱还上了”。

  拿着这500元钱,万招财没舍得花,也没存到银行,而是买了花瓶。他说,花瓶放到家里,只要看到它,就想到刘志贤老人的情意。这是一份人与人之间彼此真诚、相互信任的见证。

  物质丰富了,人的精神呢?

  如今,刘志贤、曹素珍住在河北省任丘市的一个单元房里,家里墙上,挂着刘志贤手书的字画:“健笔凌云歌盛世,焕发青春乐陶陶”,显示着老人晚年生活的恬淡和志趣。

  刘志贤说,这5元钱,也留下了他一生的遗憾和愧疚。他总是问自己,不管是信息不通,还是生活困难,为什么万秘书活着的时候,没把钱还上?为什么他一家人生活困难的时候,没把钱还上?53年过去了,如今,大家的日子都好了,才把钱还上!为什么——他把一个大大的“?”留给了自己。

  他说:“这一辈子不还钱,良心过不去。人家对你好,你也要对人家好。对得起别人,才能对得起自己。”

  “做人要有良心,做人要干干净净。”他时常这样要求自己。他家附近有个食品批发部。一次,他去买一瓶葡萄酒,结果售货员给了两瓶。拿着走到门口,他才反应过来,马上把葡萄酒送了回去。

  但是,身边总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儿子下岗了,拿着“买断工龄”的补偿款准备开个商店,但却被熟悉的人给骗了,上万元钱被人拿走了,人也找不到了。刘志贤的一位熟人找到他的女儿借钱,1万多元,说是“急用,一两天就还。”结果,一年多过去了,也不还,不但不还,还说:“你越来找,就越不给你。”

  身边被骗的人多了,刘志贤就想,是否是社会风气出了问题。为此,他给孙子讲自己归还5元钱的事情,告诉他,人可以没钱,但不能没有原则。做人要有良知,做人要干净、正直,彼此真诚,相互信任。

  快过春节了,万招财表示,过了春节,就要从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徐家城村出发,到河北省任丘市看望刘志贤老人。在刘志贤老人的身上,他看到了一种让他非常感动的精神。现在,他还常常和刘志贤通电话,问候老人。“我们就像亲戚一样走动。”万招财说。

  据《中国青年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时隔53年千里归还5元债 2008-1-24 48256F32002924A6482573D9002995A3[B1-陈洪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