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沧海桑田的收音机
· 聆听从空中传来的声音
· 高段位的广播爱好者
· 前门大街重现老北京街景
· 把无线电历史搬回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沧海桑田的收音机
  收音机,作为一件曾经的奢侈品,也是一件深入生活的实用品。收音机的身上所附着的沧桑感和历史文化背景,是爱好者们热衷于此的重要原因。

  一位爱好者这样说:“对收音机着迷是在儿时。记得每天傍晚准时有刘兰芳阿姨《岳飞传》开讲,于是着迷于岳飞、牛皋、金兀术,还要和同学争论一番高宠要不去挑滑车,有谁能灭他。当时家里所用的收音机是红灯一波段,还是母亲不忍我常去邻居家蹭听,故花了大半个月的菜金所购,那台黑黑的匣子,曾给我带来了多少快乐呀。”

  上海广播爱好者联谊会会长戚广崇是沪上知名的男科医生。他的激情和组织能力,使得上海广播爱好者的活动非常活跃。不久前,他和叶红汉等几位铁杆爱好者刚去香港参加了世界华人无线电与收音机爱好者协会的成立大会。他说,这个月28日,是中国无线电开播85周年纪念。

  戚医生说,收藏老机的,可能只是少数,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更要有运气。他最得意的收藏是一台曾经在电影《南征北战》里敌军张军长使用过的收音机。他也是看电影时无意中发现这一点的。

  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收音机似乎已退出大众视野。其实,它不但以传统的形式在发展,而且以其他方式顽强地展示着,如随着汽车的普及,鲜有不装汽车收音机的,很多手机、MP3、MP4都有收音机功能,网络收音机等开发运用,使收音机的发展进入新的天地,接收更加清晰、选择性更好、音质更加HIFI。

  收音机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不必像电视机、电脑那样坐在那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价格便宜,除发烧机外,便宜的仅数元,贵的也只有几十上百,各种阶层的人员都能承受,因此受到一大批人的喜欢。

  像上海的联谊会,每个季度都搞活动,少则十几人,多则一百多人。而网上的爱好者论坛,更汇集了海内外的注册者3万多,平时在线的也能达到一千多。    

  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生产收音机的主要基地,占世界收音机生产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很多原来生产收音机的大厂如索尼、根德、山进等,多年以前就纷纷将生产收音机产地转到中国大陆。

  不过,广播爱好者们也有隐忧:一个是现在的空中电子污染太强,收听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只要拿收音机靠近一些家用电器,听到刺耳的噪声,就知道这些电器的制造工艺远远不够环保;一个是电台的节目,良莠不齐。比起发达国家丰富的频道资源,国内广播的节目仍嫌单调。

  资深的广播爱好者任天鸿不无担忧地写道,想到收音机,就想起一张老照片,昏黄阳光下的晌午,爷爷躺在桌子边的躺椅上,桌子上摆放着一台春雷3T9老台机。他仿佛看见上升的袅袅烟迹,听见那台老台机流淌出的一曲悠扬的歌……

  其实,收音机的历史并不长,从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至今刚过百年。在不久前“上海收音机历史回顾展览”的开幕式上,目前中国生产收音机的龙头老大、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德生收音机生产厂家的梁伟先生自豪地说,收音机并非“夕阳产业”。不过,期间的变化,可以说是沧海桑田。

  而不管怎样变化,爱好收音机的人们还会一直静静地聆听从空中传来的声音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4 沧海桑田的收音机 2008-1-18 浙江日报000142008-01-18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