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两会特刊
3  4  
PDF 版
· 既能进校门 又能念好书
· 双管齐下化解医患矛盾
· 促进灵江流域平衡发展
· 委员话题——城乡文化差距大
· 相关新闻——企业下乡送文化
· 我省残疾人首次当选省人大代表
· 农民兄弟的明天充满希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多方拓宽渠道,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既能进校门 又能念好书
本报记者 余 勤


  每个孩子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逐年递增,据省教育厅2007年5月份统计,全省共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86.9万人,其中84.7万人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总数的97.5%。

  张其宏认为,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既是教育发展应尽的内在责任,也是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使命。目前,我省正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主渠道”是鼓励公办学校更多地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现在,全省有59.2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

  同时,我省还设立了专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民工子弟学校。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267所民工子弟学校,有25.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

  一些读者向记者反映,念书费用是另一道“坎”。据相关部门调查,民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5.35%,1000至2000元的占41.56%。对于经济收入相对较低且缺乏社会保障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而言,孩子念书无疑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

  省人大代表徐一超表示,教育公平不仅仅停留在进课堂的那一步,还要体现在收费方面,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本地孩子同等待遇。从2008年春季起,杭州将免除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课本费、作业本费。除此之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毕业升学等方面也应同城对待。

  省政协委员董明建议,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学生而非地区,不论学生到哪里,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政府补贴,从而更好地享受义务教育。

  不仅念上书,还要念好书

  有网友给记者发邮件称,我省个别民工子弟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师,也没有完整的教材,而且校舍陈旧、设施简陋,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网友“小雨点”说:“一旦发生事故,最终受害者是学生。有关部门应加以整治。”

  张其宏表示,不仅要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念上书,还要念好书。一直以来,我省各地采取各种措施,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健康发展。同时,对不符合基本办学条件及管理混乱、质量低下的非法办学点坚决予以取缔。

  据了解,在我省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建立起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督学制度。由当地教育局委任督学,帮助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政府在管好的同时,还应当扶持好。”董明建议,政府应当通过财政、人力、物资等多种渠道,帮助民工子弟学校改善硬件,提升软件。“有时候建一个标准食堂或图书馆,就能真正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感受到关怀。”

  让农村孩子融入城市大家庭

  来自衢州农村的唐向海向记者道出了心中的担忧。他说,作为家长,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在公办学校里健康成长,真正被城里人接纳。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理念。”董明认为,在现有教育资源尽可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情况下,让他们融入社会主流,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关怀和温暖,让他们融入到城市大家庭中。

  两位代表委员认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解决得如何,无论对城市未来建设者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杭州1月16日讯)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两会特刊 00005 既能进校门 又能念好书 本报记者 余 勤 2008-1-17 浙江日报000052008-01-17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