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签订劳动合同要注意细节
· 艮山桥再次塌陷
· 26位市民状告广州市劳保局
· 瑞安五林村
立“再生之门”
· 为滞留街头者送去温暖
· 广东着手解决早期离开
省属国有集体企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
· “阿月哥哥”带着年轻网友行善
· 美国兴起
看护老人行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毛毯、旧大衣及一碗碗热腾腾的姜汤、热开水,不少杭城市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为滞留街头者送去温暖
本报记者 洪加祥 实习生 杜凌燕
  这几天,杭城街头涌动着一股股人间真情。1月5日至6日子夜,记者在街头看到,许多市民拿出新毛毯、旧大衣,端出一碗碗热腾腾的姜汤、热开水,给一些露宿街头、无家可归者送去一份特别的温暖。

  滞留街头各有原因

  1月5日晚12时30分,记者骑车沿着杭城庆春路、体育场路、中河立交桥、文三路等数十条街道一路巡访到火车东站、城站,发现有40多名滞留街头者在酒店门口、桥洞旁及车站边露宿。这些人滞留街头各有原因,有的是智障流浪汉,有的是拾荒者,甚至还有因老板欠薪无钱回家者。

  在庆春路与延安路交叉口的美特斯邦威商场橱窗外,3名河南籍拾荒者蒙头大睡。一位叫赵全武的老人没睡着,他告诉记者:“租不起房子,我从夏天起就住在这里。现在天冷,一床棉被铺在水泥板上,有点挺不住了。”

  已是深夜,在体育场路与中山路交叉处的歌舞厅门口,天水社区两位大妈从家里拿来新毛毯、旧大衣,盖在露宿街头的老邓身上。来自江西九江农村的老邓说,他在九堡帮人盖房,打工半年多,但老板仅给饭钱,没算工资。现在要回家过年想结账,老板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听说老板住在城里,所以他天天守在武林门,想把老板守到,拿回3000多元的工资。

  街头送上温暖

  火车东站、城站的一些宾馆门口,成了一些智障流浪汉的天然庇护所。1月6日深夜,记者看到几位身上裹着旧毛毯的中年人与老人,正喝着由车站工作人员送来的姜汤、热开水。

  据火车东站一位姓陈的值班员说,这些智障流浪汉很可怜,他们不知自己来自何方,也不知自己要到哪里去。

  在文三路一家宾馆后门,有2位民工模样的露宿街头者,被大堂助理李萍安排进锅炉房躲风寒。李萍告诉记者,气温骤降,看到他们仍睡在街头,大家商议,腾出锅炉房里的杂物,让他们暂时有个安身之地。

  浣纱路居民马润华边给滞留街头者发路费边说:“往年每逢大寒,我要发动社区居民为流浪汉送上一些保暖用品,但现在想起来,仅送保暖用品还不是一个办法。希望有关部门也能管起来,送这些人回家。”

  送万名流浪者回家

  为了不让寒冬冻伤滞留者,杭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与杭州市志愿者劝导队的工作人员也走上街头,对露宿街头者进行救助与管理,对愿意来站住宿的,全部安排住宿;对不愿意来救助站的,原地进行救助,发给食品、防寒用品。救助站的赖副站长说:“从去年秋天开始,我们就设法帮助滞留街头者回家。”

  25岁的吴小娟是贵州玉屏县人,来杭州打工没有着落,几经磨难后竟精神失常,患了失忆症。她衣着单薄在街头流浪,被四季青派出所的民警发现后,买来棉衣给她换上,还送她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治病。

  得悉吴小娟的遭遇,救助站业务科的李耀进马上赶到医院看望。吴小娟由于精神异常,已很难接近。为此老李10多次来医院,每次交谈一个多小时,最长一次与她谈了2个多小时。终于从她的谈话中,分析出她是贵州玉屏人。接着,借助一本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老地名簿,李耀进又找出该县“七里塘”、“红花”等现今已不存在的地名,经当地政府核对证实后,终于找到了吴小娟的家。近日,吴小娟的父亲来杭州,把女儿接回了家。

  今年45岁的露宿街头者汪文杰,被接到救助站时,竟蹲在桌上用手抓饭吃。更让站里人员头疼的是,他连一句完整的话也不会说,只会“啊啊”地叫几声。救助站同志还是每天耐心地跟他交谈,终于有一天,从汪文杰的口中听到“临桥”一词,后经与当地政府印证,终于为汪文杰找到了家。

  赖副站长介绍,去冬至今,该站已帮助11573名街头流浪者踏上了回家的路,其中90%是外省人员,而痴、呆、傻和其他精神病人近500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11 为滞留街头者送去温暖 本报记者 洪加祥 实习生 杜凌燕 2008-1-8 48256F32002924A6482573C90003A65D[A1-洪加祥≈A5-杜凌燕≈B1-郭晓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