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目标】 2003年提出,围绕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今后五年,全面实施“五大百亿”工程,即“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百亿科教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
【丰硕成果】 2003至2007年9月,“五大百亿”工程已完成投资3771亿元,完成五年计划总投资3493亿元的108%。这些工程的实施,优化了区域发展环境,增强了区域创新能力,推进了和谐社会构建,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康庄路”改变上塘村民生活
短短五年间,浙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速公路横贯全省、康庄工程四通八达,人们出行更方便了;鼠标一点尽知天下大事,老百姓获取信息更便捷了;水更绿,山更青,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老百姓生活更惬意了……“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为浙江人民创造了更美的生活环境。
一条路可以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请读者跟随记者到建德市三都乡上塘村去看一看吧。
路宽了——孩子上学不怕摔跤了
2004年立项,去年年底竣工,政府从“康庄工程”项目中投资180万元,修了一条8公里长、宽三四米的通村路。这条路,使上塘村村民的生活从此彻底改变。
正在钱源小学读2年级的邱云祥,没有大人陪同,独自走在新修的路上。这种场景,在农村并不鲜见,却让村民于爱香感触颇深:“以前,哪敢让孩子一个人在路上走!”
一条上下坡度有近60度、宽不足50厘米的羊肠小道,以往是上塘村通向外界的唯一道路。这条路,又窄又险,摔伤的人不计其数。骨折、脱臼、扭伤……时间长了,对成年人受伤,村民们已经麻木了。但他们感到揪心的是孩子出事。学生上学、放学,家长们都会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上40多里,接送孩子。
“即使这样,还是有孩子在路上摔伤。”村民唐生土说,一次村里有个孩子在路上摔了一跤,血一滴滴从下巴上流下来,手腕也骨裂了。“这孩子痛得脸发白,全身发抖,却不掉一滴泪,旁边的妈妈倒是伤心地流着泪。”
现在,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了。每次孩子上学、放学时,他们的家长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路宽了——村民看病可以坐车了
路通了,对村民们来说,让他们开心的还有两件事:看病不用再把人抬下山,可以直接用农用车送医院;父母亲可以出山看女婿家盖的新房。
村民唐晓花家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放着几根粗粗的竹竿,还有一把形状古怪的竹椅。“路没修通前,我们把竹竿插进椅子,再用铁丝绑上,生病的人坐在上面,再找五个人,就能抬下去。”她边说边比划。
半米宽的山路,人们空手走都害怕,却要容两人并肩走路,上面还要抬个病人。村民们说,这时候,大家往往走得冷汗直冒,如果半夜村里有人突发急病,那更让人走得胆战心惊。
人抬下山,却未必能赶上治疗时间。村民唐叙寅的妈妈不小心在家里摔伤。唐叙寅连忙找人把妈妈抬下山去,路上整整走了三四个小时,才到三都镇的医院。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她妈妈就去世了。(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出门不便,特别是怕摔跤,当地很多老年人很少出门。一位名叫陈佛莲的老人居然活了93岁也没到过县城。“和我婆婆相比,我就幸运多了,路通了之后,县城已经去了好多次了。”她儿媳田秀香说。
路宽了——高山蔬菜销路畅多了
走进上塘村,家家户户住的还是土垒的房子,家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然而村民们却很乐观,他们说,别看现在还住土房子,过几年肯定会住上砖瓦房。
村民为啥有信心?他们说:现在外面的车子能开进山来了。过去,路难走,车子进不来,蔬菜卖不掉。三都镇邻近的凤凰乡有个蔬菜经销大户,有村民种植了一些高山蔬菜,想让他进山来收购蔬菜,没想到他一口回绝:“不行,你那里不通车,我不去。”
2003年,听说省里出钱为农村修通村公路,村民们想这下可好了。除了政府拨款外,村民们开始凑配套资金。村民唐生土说,为了修这条路,村里没有一户不借债,他家有七口人,就要交7000多元,全家没有一句怨言,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卖了,还向亲朋好友借了5000多元。
村民们说,他们都明白,对上塘村来说,“康庄工程”是党和政府提供给村里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路修好了,村民们种起了100多亩高山蔬菜,那位原先拒绝进山的蔬菜经销大户主动和村里联系。在蔬菜集中采收季节,他几乎天天开车来到上塘村。
“前段时间,他三天起码要来村里两次。”51岁的村民唐志峰说,今年上塘村每亩高山蔬菜能卖出8000多元,捧着卖蔬菜换来的一叠叠钱,好多村民欣喜地说:有钱了,不就可以造砖瓦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