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进如潮铸辉煌
——海宁加快构建水利保障体系赢取“大禹杯”银奖
海宁是著名的潮乡、水乡和名士之乡。“壮观天下无”的钱江大潮和密布的河网给海宁带来繁荣的同时,亦把洪涝、干旱、风暴潮灾害摆在了海宁人民面前,“南治旱、北治涝、沿江抗涌潮”成了海宁人自古至今的永恒话题,使得海宁水利源远流长,代有所成。近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深知“水利兴则社会兴”,“海宁要现代化,水利必须率先现代化”,海宁水利立足长远,狠抓面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速度、标准和效益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业绩,赢得人民群众交口称好。日前,海宁市被省政府授予第13届水利“大禹杯”银奖。
众志成城
铸就防汛抗台长城
海宁地形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河道总长达1932公里,有56公里长的钱塘江海塘,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宁南部易旱、北部易涝、沿江易受台风强涌潮侵袭,解决洪、旱、台潮之患一直是海宁水利的重心所在。近年来,结合国家级百年一遇标准海塘、杭嘉湖南排等重点工程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千里标准海塘”,“建设高标准城镇防洪体系”等号召,海宁市委作出了《关于切实加强水利建设的决定》,市政府出台了《海宁市“一二五七”水利建设规划》,举全社会之力大兴水利。筑海塘、建城防、治圩区、围江涂,进一步提升了海宁城乡的防汛抗台能力,为海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历时八年筑成杭嘉湖平原排涝通道。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04亿元,拓浚河道44.6公里,疏浚土方402万立方米,修筑护岸67公里,新建桥梁28座、闸站29座,建成杭嘉湖南排四个出海口中的盐官上、下河两个排涝出口,为上游杭州、余杭等地开辟了“洪水走廊”,承担起杭嘉湖平原向杭州湾排涝总量的35%以上。
尖山围垦工程如期建成。按照“治江结合围涂”的原则,海宁市实施了尖山围垦一、二期工程。总计投入资金9.17亿元,用于围垦和涂内开发建设,其中水利投资5.54亿元,实现围垦造地6.3万亩,新建标准海塘14.4公里。此举不仅增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治理了钱塘江江道,加固了临江一线海塘。
沿江标准海塘全线建成。海宁市累计投资2.5亿元,沿钱塘江建成百年一遇标准海塘盐仓段7.08公里和尖山垦区段4.64公里、尖山段50年一遇标准海塘9.75公里、20年一遇标准海塘3公里,新建改建出江排涝闸7座。同时该市积极做好34.15公里国家级百年一遇标准海塘建设的政策处理和配合工作。此项工程前后历时六年,目前,海宁沿江一线已全部建成标准海塘,大大提高了抗御台风暴潮的能力。
深入实施城市防洪工程。2000年9月动工以来,海宁市至今累计实施建设项目37个,完成概算投资2.6亿元,共整治城市河道55.9公里,完成规划任务的90.9%。修筑护岸75.8公里,河岸绿化683.5亩。其中去冬以来完成投资1020万元,整治城市河道10.6公里,两岸绿化133.5亩。目前,仲家浜、横山港、陆家桥港等8条河道已经完成疏浚整治或绿化。
农田水利基础日趋完善。海宁市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土地整理建成标准农田32万亩,衬砌排灌渠道3600公里;新建圩区12.5万亩,修筑圩堤388.4公里,达到防洪50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的标准;建有大小翻水站3座、水闸268座和排灌机站1125座,省级节水增效项目示范区2个,全市节水灌溉农田总面积达32万亩,成为首批通过全国300个节水增产建设重点(县)市之一。
除了做好工程减灾之外,海宁市注重防汛防台预案建设,增强非工程防洪减灾能力。今年13号“韦帕”、16号“罗莎”两次超强台风期间,市镇(街道)两级防汛职能部门紧急启动防台预案。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奋力抗灾,市四套班子领导都亲临抗台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靠前指挥;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防御,全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全市先后转移各类人员23341人,船只回港避风87艘,确保了全市无一人伤亡,使全市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与此同时,海宁市注重科学调度河道水量,使全市河道水位特别是上塘河流域基本处于常水位状态,保证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和防洪安全。针对今年梅汛期降雨偏少、上塘河流域水位偏低的情况,海宁水利局所属长安、许村等3座翻水站进行应急翻水,累计开机6915台时,翻水量达5178万方,耗电量78.58万度。此外,谈家埭闸、李介井闸、花山汇闸等排涝站排涝17次488.5小时,泄水量2195.8万方。
城乡一体
安全供水到农村
加强地下水管理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意义十分重大。海宁市在“十五”期间就把统筹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城乡特别是农村自来水的覆盖率和普及率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加快了城市供水向农村的延伸建设,到2006年底,自来水已基本覆盖全市各镇、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以上。2007年为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实现省政府下达的2008年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禁限采管理目标,海宁市政府提出用2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城乡供水二级管网改造建设。
为进一步科学规划和推进城乡供水建设,海宁市在原有城乡供水规划的基础上,于2006年下半年,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组织编制海宁市城乡一体化二级管网工程规划,市供水办、市水利局、水务集团、自来水公司等抽调人员在配合设计院抓好规划编制的同时,对全市8镇、4街道供水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征求各镇(街道)和水厂的意见、建议,于12月完成规划正式稿并编制工程的初步设计,经由评审等程序上报市政府同意后立项启动。规划年限为2007~2010年,其中,近期二级管网建设DN100-DN600水管124.8公里,概算投资5126万元,最高日供水能力34.4万吨;远期二级管网改造建设167公里,概算投资6480万元。根据规划实施目标:在2007年年底前,地面水厂主管网通至全市各镇、村水厂;2008年,全市通深井的区域全面接通地面自来水管网,为实现集中供水、解决供水安全性和禁限采地下水创造基础条件。
为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海宁市注重加大资金投入。鉴于供水事业的特殊性,海宁市政府加大了供水二级管网改造的支持投入,改变以往农村供水投资以镇、村为主的方式,市里安排80%的资金进行推动,各镇、村主要负责政策处理和少部分建设资金,各镇财政平均安排不到200万元,资金管理由财政进行统筹管理。资金问题能基本解决,极大地调动了各镇、村改造建设的积极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海宁市着力统筹管理。为使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建设方案更加立足长远,更具科学性、全局性,并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海宁市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筹建设资金和各镇(街道)统筹建设的管网建设模式,即在市供水办的指导协调下,由水务集团委托设计院统一开展全市二级管网的规划编制,在充分征求各镇(街道)的基础上报市政府审批,然后根据市政府批准的规划统一报发展和改革局立项,为统筹合理使用好管网建设资金,在财政的监管下,由水务集团按照项目建设需要负责资金的筹集和专项管理拨付等工作。项目建设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利用镇(街道)供水企业长期从事该区域供水发展建设的人员、地理等有利条件,由水务集团委托镇(街道)具体组织实施,水务集团积极做好业务技术的指导,工程建设招标、监理、竣工验收等参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共同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行规范。
加快水价体制改革。按照供水价格(包括自来水批发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的要求,由物价部门在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和保证供水企业正常运营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法定程序审批确定。通过供水二级管网等一体化工程的推进,争取在2008年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价。
加快供水工程建设,海宁第三水厂一期15万吨/日提前建成供水,全市形成25万吨/日地面水厂优质供水能力,满足海宁全市供水需求。2007年,海宁市计划完成供水二级管网96.2公里,在市供水办的组织、协调、推动下,目前已完成23公里的第三水厂出厂总管和120公里供水二级管网建设,全市各镇、街道深井地下水供水区域基本具备通地面自来水条件,全市自来水入户率升至97%以上。
生态治水
河道环境焕然一新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河道环境好坏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海宁市突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生态治水理念,以“水底清淤、水中清障、水面保洁和保持水系畅通”为目标,把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作为全市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2000年冬和2002年冬以来,分别启动了城市防洪工程和农村河道整治,全力推进千里生态河道建设。经过近七年时间的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5亿元,整治农村河道963.5公里(其中整治市级河道10条97.7公里,镇村级河道865.8公里)、城市河道55.9公里,疏浚土方1438万立方米,修筑护岸208.8公里,两岸绿化3183.5亩,拆建农桥681座,顺利完成了河道整治一至五期和城市防洪近、中期规划任务。2006年,海宁被评为全省河道整治考核第一名。
今年,海宁市委、市政府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加快城乡河道整治和建立健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先后组织实施了河面专项整治和长效保洁管理。5月底至7月初,海宁市累计专项整治河道2107条1871公里(市区河道已清理除外),清理河道障碍物34.6万立方米,垃圾12.6万立方米,水草、水葫芦等漂浮物1487万平方米;出动人员8.3万人次,出动船只4513船次,出动车辆8454车次。7月中旬起,在专项整治验收通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了城乡河道的长效保洁工作,共落实专业保洁员536人、监督员245人、各类保洁船193艘。一个以定河道、定人员、定责任、定报酬的长效保洁机制已基本形成,实现了对全市河道长效保洁管理的全覆盖。
在河道整治中,海宁市注重贯彻生态治水理念,他们提出了建设“农村清水生态河道、城市亲水景观河道”的总体思路,并统筹考虑供水、泄洪、景观、生态环境等因素,对河道整治、城市防洪等专业规划作进一步优化,对建设标准、工程量、生态绿化等科学定位、合理调整,逐步从功能型水利向城市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转变。一、二期河道整治中,海宁市改进和完善生态河道建设模式,采取彻底清淤、减少硬化和采用水土保持措施;三、四、五期河道整治中,按照生态修复技术的要求,着力推进河道生态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加大了以河道整治、长效保洁为主的综合整治力度,逐步摸索和建立了以“面变宽、河变深、岸变绿、水变清”为整治目标的生态河道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淤泥还田施肥、抬高圩堤洼地、建后长效保洁、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河道综合功能的生态治水之路。
落实长效机制,注重建后管理。为巩固河道整治成果,海宁市全面推行了以保洁为主的长效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大对实施河道保洁全覆盖的人、财、物三方面的投入力度,按每5公里河道配备1名保洁员、每20公里河道配备1名监督员的要求,及时组建好保洁队伍和监督员队伍,对保洁员、作业工具和船只落实安全教育、保险、年检年审等措施,实施规范化管理,力求做到经费、力量、机制“三到位”,保洁船只、打捞工具、安全作业设施“三落实”。建立长效保洁考核责任制,市镇(街道)两级实行一月一检查、一季度一考核和年终总结考评的工作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严格长效保洁标准,并将考核结果列入政府考核内容之一,实行与市补资金挂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城乡河道洁净美观,必须解决好入河污水的处理问题。为此,海宁市专门组建了水务集团,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的工作意见》,计划通过五年时间建成全市较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自2000年启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工程以来,全市已完成投资5.8亿元,重点建成了海宁中、西两个16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和基本覆盖全市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管网。到2006年底,全市已建成污水主管道324公里、泵站33座,全市各重点污染企业、城镇生活污水入网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0%、80%以上。
文字统筹/李昌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