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嘉兴资讯
3  4  
PDF 版
· 秀洲残疾人喜享“六化”创业套餐
· 海盐建立96345服务平台
· 嘉兴农行打好外汇理财牌
· 平湖创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
· 嘉善创新村干部“五学”教育培训模式
· 桐乡建行:“跟踪式”营销感动客户
· 运河新区和高新软件园建设加速推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基地“育” 产业“扶” 科技“促”
秀洲残疾人喜享“六化”创业套餐
五年来全区共有700多户残疾户脱贫致富
  本报讯 (区报道组 吴桂潮 吴怡之) 时近年末,秀洲区王店镇庄安村2组的残疾人张小咪显得格外开心:今年种的3亩红薯除去人工费净赚了15000元,比以前种粮养蚕的收入整整翻了5倍。“我年纪大,下肢残疾,又不识字,想不到在区残联梅里助残扶贫基地的帮助下,我也能劳有所获,看到了小康生活的希望。”她激动地说

  张小咪是秀洲区“六化”助残扶贫创业套餐的受益人之一。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秀洲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基地化、产业化、项目化、科技化、社会化、规模化”融为一体的扶贫助残新路子,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和互动效应。

  作为“六化”创业套餐之一的“基地化”扶贫,早在5年前秀洲区就率先“试水”,创办了全市第一家扶贫助残基地——绿华助残扶贫养殖基地。如今绿华基地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帮扶任务,先后扶持了50户残疾人养殖大户走上了致富创业路。为拓宽扶持面,去年,区残联又依托嘉兴市新奇特果蔬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梅里助残扶贫种植基地,不到两年时间,就扶持152户残疾户种养了306亩红薯,让张小咪等一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据悉,今年,梅里基地还走出嘉兴,将红薯种植技术带到了丽水市遂昌县,帮助那里的18户残疾人种植了红薯。不久前,梅里基地被评为“浙江省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

  怎样才能将“被动式”扶贫转化为“主动式”扶贫,使被扶持的残疾人掌握自主创业的本领?为此,秀洲区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探索。今年7月,区残联对全区641户低保残疾户和170户低收入残疾户的就业及能力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进行了细致调查,并根据全区产业布局特点,对其中117户可扶持家庭提出了“因户而异”的“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扶贫新举措。新塍、油车港、王江泾等镇残联针对劳动能力较差的122户残疾家庭共送去了574头种羊、24头猪;洪合镇针对毛衫加工业较发达的产业状况,选择了15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户,送去了17台套口机等羊毛衫加工设备,并帮助没有场地、劳动能力较差的残疾人联系了针织、编织等加工业务。目前,区残联正在调研特种禽类蛋的繁殖,准备明年再建一个基地,推广分散型养殖。

  残疾人创业也要走“创新”之路。在完成第一轮帮扶任务后,今年,绿华助残扶贫养殖基地开始进行产业的第二次“提升”。“科技化”将成为秀洲区助残扶贫的又一新模式。目前,绿华基地正在探索以“雪杉耳”、“猴头菇”等食用菌为主的培育新技术,并选择了2户有条件的残疾户进行试种。明年,秀洲区残联将在全区有条件的残疾户家庭推广这一创业致富新模式。

  帮助残疾人脱贫致富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社会化”扶贫则为秀洲区助残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秀洲区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市、区两级慈善总会3年来共注入扶贫资金70多万元,今年又在梅里助残基地开展“百户脱贫工程”,扶助107户贫困残疾户种植红薯230亩,户均增收6000多元。

  “六化”助残扶贫创业套餐,让秀洲残疾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5年来,全区共有700多户残疾户脱贫致富,有435户残疾人过上了小康生活。目前,全区已有466名被扶持的残疾人搞起了个体经营,810人办起了家庭副业,成为全区残疾人创业的典范。“注重残疾人自主创业,鼓励残疾人像健全人一样融入大创业的范围,并加以项目化、产业化引导,是我们扶贫助残的创新之举,目标是帮助所有有能力且有愿望的残疾户能创业致富,生活幸福。”秀洲区残联理事长施根荣说,明年该区将出台残疾人5年脱贫规划,计划用3至5年时间,让全区所有可扶持残疾户均摘掉低保“帽子”,走上致富道路。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嘉兴资讯 00015 秀洲残疾人喜享“六化”创业套餐 2007-12-24 浙江日报000152007-12-24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