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打工路上与爱情相遇(小说)
· “民工写,写民工”
的生活质感
· 回 家(节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民工写,写民工”
的生活质感

  “一座城市啊,千万不可失去民工兄弟。民工兄弟与完美的城市,本来就是一对分不开的孪生兄弟。”这是民工诗人西芒创作的《一座城市与民工兄弟》里的诗句。

  民工,这个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的新兴群体,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进城务工过程中,有成功的欢乐,也有亲历的苦恼悲伤;有创业致富成才的强烈渴望,更有求知求乐、实现完美人生的文化需求。关心他们,就是关心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关注他们,就是关注先进文化的建设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浙江日报从2007年2月2日开始,联合杭州江干区委宣传部、浙江在线、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民工热线》栏目,举办了省首届民工文学创作大赛。

  大赛在民工们中激起的强烈反响出乎我们的意料。民工们对参加大赛十分踊跃,参赛稿件纷至沓来。有时,我们在一天内就收到来自全国的民工文学爱好者的十多篇稿件。他们在这里放飞文学梦想,他们在这里展示文学才华;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民工潮”时代的身影,他们用诚挚的心歌颂崭新的生活。在整个大赛期间,我们共收到了全国26个省市的民工文学爱好者写来的1500余篇参赛稿,这在浙江省的文学创作史上,也写上了崭新的一页。

  收入这本集子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民工写,写民工”。从《异乡的日子》、《第一次进城》,到《房东大娘》、《有个保安叫小山》;从《流水线上的工友》、《跟师傅学木雕》到《小张当的哥》、《打工路上与爱情相遇》,他们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在诗歌里,写在散文中,写在小说内。虽然,许多作品从专业的角度看,还显得有些粗糙,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其意义和价值却值得我们重视。比如诗歌《留守儿童心语》中写道:“披衣下床拨通了那电话,问一声打工的爸妈呀您在哪?这么多年您很少回趟家,您可知道孩儿也时常把您呀牵挂。”没有华丽的词句,却将生活的质感平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他们的作品,使人们看到,民工们在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五彩缤纷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他们本身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他们也用笔记录了这个时代,为我国的文学创作园地增添了“新景观”。他们在进城与返乡的过程中,把纯朴的乡村文化带入城市,把城市的现代文明带回乡村,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架起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的桥梁。

  首届民工文学创作大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摒弃了传统的文学大赛思路,坚持走“名家与民工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报网台形成合力”的新路子。从4月的“放飞文学梦想”大型报网互动论坛直播、5月的首届民工文学讲习班开班典礼、6月的民工文学爱好者赴上虞创作采风活动,到7月在德清召开的“民工文学现状与走向理论研讨会”,以及9月的“全国著名诗人与浙江民工诗人对话会”,10月的民工个人作品研讨会,亮点一个接一个,大赛有声有色,影响越来越大。著名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学》杂志副主编杨斌华认为,民工文学最主要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贴近时代,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与命运。虽然民工文学目前在艺术上还略显粗糙,但却非常具有生活的质感,坚持下去,肯定会出精品力作。

  这次大赛,得到了柳萌、张抗抗、赵丽宏、程乃珊、赵长天、王周生、王旭烽等著名作家的大力支持,在这里,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将会涌现更多的民工文学爱好者,为繁荣我国的文学百花园而努力耕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民工写,写民工”
的生活质感
2007-12-21 48256F32002924A6482573B50034407D[A1-杨新元≈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