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令人吃惊的数字:在135天的征集日子里,平均每小时收到8件应征作品;总计26655件“海量”作品,远远超过以往国内外大型活动数百件的征集规模……
而在这组数字背后,是几乎不可思议的工作量:135天,50多名工作人员兵分八路,在国内50多个城市以及邻近的日本、韩国留下足迹,累计走访、接洽了1500多家设计公司、800多家广告公司、1000多家动漫类公司和200多所专业院校,直接接触各类人员8万人次,建立起了国内最专业、最详实的设计人员资料库。此外,还在海内外50余家专业网站和近40所高校的网络论坛上开展征集和互动问答……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吉祥物‘海宝’就是这样诞生的。她凝聚着全中国的热情、全世界的关注。”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说。
借“征吉”普及世博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域文化的象征,吉祥物是举办大型活动的东道主隆重推出、着力经营的主打标志物。从近几十年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世博会等国际超大型活动的举办模式看,东道主一般采取委托专业机构或定向招募的方式征集吉祥物,数百件的应征量已算“丰收”。
但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没有遵循这一惯例,而是走了一条“全民参与”的特色之路。征集办公室负责人刘军解释:这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征集到足够多的作品,才有可能诞生恰当代表中国文化传统和时代风貌的优秀吉祥物设计;更重要的是,世博会在中国还属“新生事物”,在全国范围“征吉”,无疑可以拉起一条沟通、联系的纽带,向13亿中国人宣传世博理念、普及世博知识,进一步发动全国人民关心和参与上海世博会。
据统计,从今年1月17日上海世博局成立吉祥物征集办公室,正式向全球发出邀请,到5月31日征集截止,中国内地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参加了这一大规模征集活动。从应征作品地域分布看,来自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应征作品数量大约分别占总数的53%、36%和11%。除世博会承办地上海外,吉林、河南、陕西、山东和江苏5省的应征作品都超过千件,分列第二至第六位,而浙江、北京、天津、辽宁和湖北5省市的应征作品也都超过500件。
从应征者的人员构成和年龄看,既有学生、干部、运动员、护士、设计师、公司职员、画家、作家、教师和演员,也有几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和年过八旬的退休老人。据了解,虽然吉祥物征集是“万里挑一”,但并不意味着只有一个“胜利者”、未入选的作品从此深锁库中。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和广大应征机构及作者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将其中的佼佼者制成墙砖、地砖或者其他艺术作品,直接用于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或在其中进行陈列,成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美术设计工作者情系世博的历史见证。
融入国际智慧 严格评选程序
除重点在国内开展推介、征集外,上海世博局还用英、日、韩、德、法、意、西等7种语言向海外发出“英雄帖”,累计收到来自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共21个国家的431件应征作品。
在吉祥物征集期间,上海世博局还多次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出席相关研讨会,引入了视觉艺术领域的国际资源和经验。就像上海世博会计划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一样,世博会吉祥物的构思酝酿,也融入了全世界的智慧:
来自日本的设计专家田中浩昭认为,吉祥物的一切元素都与“亲和力”有关。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的设计,应遵循“心灵慰藉”“有亲和力”“难以分辨原型”的原则。
美国蒙特克莱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穆尔预计,上海世博会最终的吉祥物设计可能非常接近普通人的生活,非常友善,容易接近。让人一看吉祥物,就想起中国,想起在中国的生活,想起城市的美好。
香港设计师协会主席韩秉华建议,作为全球性活动,世博会吉祥物设计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考虑,在展现主题、民族性、地域性的基础上获得国际化的效果。
据介绍,从今年6月下旬开始,上海世博局制定了《评选规则》,组成了一个由11人组成的评委团队,开始了吉祥物的层层遴选。11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的北京、上海、广东、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基本上是美术、设计、文化、营销、卡通等专业领域的名师泰斗。同时,整个评选过程接受了公证机构的监督和公证,做到了2.6万多件应征作品每件都经电脑录入和分类,每件都经评委打分并留档。
评选活动结束后,上海世博局又组成一支联合团队,对由上海永坚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提出的由汉字发展成吉祥物的创意,进行了近3个月的设计、修改、论证和完善。经过十多轮的方案调整、市场调研,吸收众多应征作品精粹,最终,修改团队将吉祥物的目光聚焦在“人”——美好城市的创造者和体验者身上。9月24日,上海世博会第五次组委会会议一致同意,通过了以蓝色小孩“海宝”作为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的设计方案。12月18日晚,孕育了整整11个月的“海宝”终于在上海“呱呱坠地”。
新华社记者 吴宇
(据新华社上海1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