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台州·仙居资讯
3  
PDF 版
· 仙居旅游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休闲胜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仙居旅游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休闲胜地
  这里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景区叫神仙居,这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骨花灯,这里还有着被称为“中国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民俗民居活标本”的古街市和古民居——

  仙居旅游

  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休闲胜地

  看仙居:仙人之宅 神仙之地

  仙居恰如其名,是天造地设的仙人居。清代的翰林院编修潘耒游历了仙居诸山后赞叹:“天台幽深,雁荡奇崛,仙居兼而有之。”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发出“地气尽垂于此矣”的惊叹。

  这里山清水秀,这里奇峰环列,这里的景色秀丽多姿。集“奇、险、清、幽”于一身,汇“峰、瀑、溪、林”于一地,融独特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于一体,这就是仙居的特色。   

  仙居拥有两张最响亮的名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而这两张“金名片”还是崭新的:2002年5月17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建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12月31日,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仙居风景名胜区的总面积就有158平方公里,占浙江省景区总面积的1/10,有神仙居、景星岩、公盂岩、淡竹和十三都五大景区。

  在仙居已开发并正式对外开放的神仙居、永安溪漂流、淡竹休闲谷、景星岩、皤滩古镇、高迁古民居、响石山等七个景区中,形成了以神仙居为代表的“山”景,以永安溪漂流为代表的“水”景,以淡竹原始森林为代表的“林”景,以皤滩古镇、高迁古民居为代表的“古”景,以景星岩为代表的“月”景。

  “山、水、林、古、月”五大特色的景区框架,深受游客喜爱。仙居县获得了“浙江省最值得去的50个景区”、“浙江省旅游金名片”、上海老年人最喜欢的线路等荣誉称号;神仙居景区被评为“浙江最值得去的50个景区”,淡竹原始森林景区被评为“浙江50个优秀景区”;在上海专业媒体最近评选的上海短线出游排行榜中,仙居已名列第三;在宁波网民的网上评选中,仙居被列为中国十大令人魂不守舍的景区之一。

  除了仙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外,仙居历史上就有八景之说,即:东岭晓春、南峰眺艇、石龙霖雨、麻姑积雪、景星望月、水帘瀑布、锦凤冲霄、苍岭丹枫。信步这些景区,会令你流恋忘返。

  读仙居:千年古县 文明之地

  仙居历史悠久,在这方神奇而美丽的山水间,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单独设县,称乐安县。五代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因修治永安溪和盂溪,百姓们希望这两条溪流永保平安,于是改名为永安县。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名为仙居县。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仙居灿烂的文化。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下汤文化遗址,是目前浙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人类居住遗址。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横溪镇后山根的村庄旁发现了两具恐龙化石,距今已有9000万年的历史,把仙居的历史推到了更为久远的年代。

  仙居历史文化遗产丰厚,文物古迹、人文景观丰富多姿。到目前为止,仙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个,在总量和级别上名列台州市前茅。近年来,仙居不断有重大的考古新发现。2003年发现的西汉时期的朱溪岩画,为中国东南沿海所罕见,在浙江更是首次发现,填补了浙江岩画空白,新出版的《浙江美术史》,将仙居朱溪岩画列为第一章第一节来写。2007年,上张乡西塘村又连续发现巨型岩画,呈现了古越先民的蛇图腾崇拜,距今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这是东南沿海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岩画群。在仙居广度乡发现的古越文字,是国内首次发现,在中国古文字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仙居的人文景观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城郊的“石头禅院”(现名大兴寺),建于东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与河南白马寺同时期,是江南最古老的寺院。在石头禅院的旁边,还有一件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摩崖石刻大“佛”字。这个字高宽都为11.2米,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最大的摩崖石刻字。位于仙居淡竹乡境内的蝌蚪文,是全国尚未破译的八大奇文之一。位于仙居城关永安街头,建于明代的“石柱灯”,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城市路灯。

  仙居的历史文化名人可谓是光彩夺目。台州最早的两位进士,文学家项斯和孙郃都是晚唐仙居人,“到处逢人说项斯”还产生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典故“说项”。有宋一代,仙居更是名人辈出,有北宋教育家陈襄,北宋农民起义领袖吕师囊,南宋名臣吴芾等等;南宋著名学者陈仁玉,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宋末元初的诗人翁森,他的《四时读书乐》曾在民国时编入全国初中国文课本,可谓是家喻户晓。元代的柯九思,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画作《清閟阁墨竹图》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仙居出了两名名臣应大猷和吴时来。仙居人张铨是新中国皮革工业的创始人之一。

  仙居境内的括苍山,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4米,是浙东第一高峰。括苍山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距县城三十多里的括苍洞,被列为道家第十洞天,唐玄宗曾亲笔题名为“成德隐玄之天”,宋真宗又亲笔题名为“凝真宫”;括苍山的余脉韦羌山,又名天姥山,传说为仙人天姥所居。在仙居的下各镇,有一个麻姑洞,号称“道家第二十八小洞天”。仙居境内有那么多的仙迹,怎不令人神往。

  品仙居:观光胜地 休闲之地

  仙居之美,在于形;仙居之奇,在于神;仙居之名,在于谋营。为了让神奇的仙居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仙居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仙居的支柱产业,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让仙景造福于民。

  仙居旅游业正在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今年1~10月,全县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2688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36.8%和25.4%。

  规划整合、营销创牌、产业互动、多元投资和规范管理,是仙居发展旅游的五部曲,也是仙居旅游业蓬勃兴起的奥秘。

  规划整合,构建了“仙人之居”大旅游的格局。仙居县把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作为奋斗目标,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鼓励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先后完成了《仙居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20多个规划的编制。按照“一带三区”(永安溪流域休闲带,古文化游览区、观光度假区、商贸娱乐区)的规划重点,仙居旅游突出了“山、水、林、古、月”五大特色景区建设,通过整合线路和景区,“仙人之居”游程从一天拉长到了三到四天。农家乐休闲旅游更是如火如荼,“杨梅果园观光游”等农家乐旅游吸引了近40万游客,经营农户已达1500多户。

  营销创牌,让“仙人之旅”名扬四海。仙居旅游营销的开篇之作是打造“名片”,在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两张“金名片”后,又协助各景区获得“浙江作家创作基地”、“浙江省摄影创作基地”、“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银名片”,打响了仙居旅游的品牌。营销的第二招就是“精包装”,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仙居旅游部门精心推出了油菜花游、杨梅游、向日葵游、红叶游、山区年货采购游等,以其崭新的创意吸引了众多游客。如杨梅成熟季节,就成功举办了上海、温州市场的仙居杨梅采摘首发团活动,千名台州市民仙居采杨梅活动等。营销的第三招就是“形象宣传”,按照“立足浙江,主攻长三角”的宣传促销思路,利用媒体、网络、户外广告、影视拍摄等各种载体,让仙居旅游的形象深入人心。营销的第四招就是“活动推广”,通过在仙居成功举办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国杨梅节、仙居风光风情全国摄影大赛等大型活动,提高了仙居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目前,全国1000多家旅行社与仙居当地的旅行社建立了协作关系,形成了遍及全国的市场网络。

  产业互动,让“仙人之宅”与游客贴得更近。为了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都得到特色服务,仙居县加快了旅游配套建设。如推出了仙居传统的“八大碗”系列菜肴,开办了一批仙居土特产商店,组织了年货采购和杨梅采摘游活动,增加了皮筏艇、水上步行球等娱乐项目,举办了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等等,从而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有效带动了旅游商品生产、商贸物流和餐饮娱乐等多产业的发展。

  多元投资,让“仙人之游”得以不断开发。仙居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2亿多元的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如神仙居景区、景星岩景区就吸引了县外民营资本6500多万元;古街和高迁古民居,则由播滩乡和白塔镇分别融资3000万元和8700万元。

  规范管理,为“仙境之游”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一方面,仙居县通过规范旅游市场,强化旅游安全管理,规范涉旅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活动,为仙居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旅游服务技能比赛,培训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了旅游队伍的人员素质。目前,全县已拥有旅行社12家,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仙居诗人翁森的诗句,恰好描绘了仙居旅游业的今天和未来。千年仙居正大放异彩,敞怀迎接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台州·仙居资讯 00016 仙居旅游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休闲胜地 2007-12-12 浙江日报000162007-12-1200016;浙江日报000162007-12-1200023;浙江日报000162007-12-1200019;浙江日报000162007-12-1200014;浙江日报000162007-12-1200005;浙江日报000162007-12-1200013;浙江日报000162007-12-1200012;浙江日报000162007-12-1200024;浙江日报000162007-12-12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