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宋鸿兵评书式的讲述方式减弱了他理论的可信度。“那些戏剧化的故事,并不完整,甚至有点支离破碎”。不只一位专业研究者持有这种判断。
长期进行货币史研究的吴闻强调,书中对国家利益和政府作用考虑得较少,政府好像完全成了国际金融家牵着线的玩偶。过于夸大金融利益集团的能量,这并不符合民族国家仍为基本竞争单位的世界现实。
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否开启了美元泛滥的历史,更需要精准的历史考察。
到1971年,美元已经超量发行,如果各国都用自己手里的美元去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能让美国这个“世界黄金银行”关门大吉。所以,美国人开始赖账。尼克松不再让美元兑换黄金,让金价自由浮动去了。就像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咒骂:“美元就是强盗。”
没有谁甘愿被别人骑在头上。当年这样一个违背契约的“不道德行为”,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甚至在一片咒骂声中,就这样被默许了。这仅仅是历史的诡谲吗?
知名汇率问题专家向松祚,支持《货币战争》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可以用数字测量这种全球性的“货币疯病”的严重程度。
1970年,全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约400亿美元,如今已达到5万亿美元。储备货币只是基础货币,加上银行体系乘数效应的货币创造,全球广义货币供应增长以数十万亿美元计。“难道37年时间,人类的真实经济活动或真实国际贸易增长得如此之快,需要如此巨大的储备货币来融通?”
这已经回到宋鸿兵提出的“全球性通货膨胀”问题的本质。而向松祚,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的得意门生,却给当今世界货币体系现状起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名字——“美元霸权”。
“霸权货币体系是一个结果。它意味着这个货币符号背后,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教育和合理的制度。”
日元曾经想挑战美元霸权,被美国人修理了,一蹶不振。欧元创立确实给美元带来有力的挑战,但欧盟不是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这个松散的联盟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缺乏凝聚力,短时期内恐怕也无力改朝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