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方海 通讯员 何掌霞 钟小玲) “半岛通车后,我和兄弟就不做渔民了,合伙开了这家码头大排档,一年多来生意红红火火,比打鱼轻松多了。”面对记者,洞头县东岙村村民洪求强自豪地描绘着自己“上岸”以来的生活变化。
在东岙村,和洪求强有着类似经历的人有40多人,他们由渔民摇身一变,从事渔家乐旅游、海鲜排档、海边旅舍、陆路运输等新的职业。
去年5月以来,越来越多的洞头渔农民洗脚上岸转向第三产业。洞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将帮助渔农民转产转业列为重大民生问题来抓。县委主要领导表示,渔民的转产转业是大势所趋,县委、县政府责无旁贷。具体说就是要实现“退渔后保险,转产后就业”,实现双重保障,让渔农民有一个放心的未来。
为此,该县今年上半年正式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渔农民转产转业优惠政策的若干意见》,将引导重点放在发展来料加工和旅游开发服务上,在就业补助、减免规费、信贷优先、费税优惠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同时深入实施“万名渔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到目前为止,完成转移培训4281人,转移就业人数3575人。
据统计,一年多来,该县共扶持渔农民发展农家乐经营点150家,吸纳4500多名渔农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同时扶持发展服装加工、笔具装配、电子插件等来料加工52家,吸纳渔农民就业达3200多人。截至今年11月,该县已有8000多上岸渔民实现了自谋职业。
与此同时,洞头县在构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也作出了扎实努力。该县参照被征地农民保障政策,建立了双转渔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政府主动承担更高的比例,让渔农民根据年龄层次的不同而出资,为渔农民60岁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该县深门村72岁老人叶元辉说:“尽管没养紫菜了,但我和老伴现在每月都有基本生活费,吃穿有了保证。”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试点,近期正在全县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