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旧祠堂里传播新文化
· 新叶古村有个“农民导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祠堂是我省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历史上,祠堂是宗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家庭的重要聚集场所。如今,在浦江农村,人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赋予祠堂崭新的内容。众多经过修缮的祠堂成为村民求知、求乐、求美的场所。
旧祠堂里传播新文化
■本报记者 刘一丁 徐晓恩 本报通讯员 盛锋
  对于45岁的农民李年凤来说,晚饭后的时间是她一天中最为轻松和愉快的。在彩灯闪烁的老祠堂里,李年凤和一群村民们伴着悠扬的乐曲轻歌曼舞,享受劳动之余的生活乐趣。新农村建设让浦江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只有城里人才能有机会参与的“夜生活”,如今出现在寻常农民家。像李年凤这样的农家人,有滋有味地享受新农村的美好生活。

  记者近日在浦江农村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的众多旧祠堂已经成为村民们追求文化生活的乐园。旧祠堂“老树发新芽”,正在积极服务着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赋予旧祠堂新的时代含义,让旧祠堂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浦江山川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享有“书画之乡”、“文化之邦”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赞誉。

  近年来,浦江农村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情况是,村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高涨。浦江县文化局局长张华浦介绍,浦江经济发展较快,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暂时还没有跟上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就在张华蒲为此而焦急的时候,令人鼓舞的事情出现了。

  3年前,浦江在全县范围内评选出10个文化建设特色村。文化部门的同志发现,10个村子的文化建设各有特色,但是其中6个村子却有一个共同点:村民们将旧祠堂改建成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于是,“旧祠堂、新文化”的概念印入了文化工作者的脑海中。县文化部门开始调查走访,他们发现,仍有不少村里的旧祠堂闲置着。张华浦意识到,如果能将闲置的旧祠堂改造为农村文化活动场所,那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农村文化场所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赋予这些旧祠堂新的时代含义,让旧祠堂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张华浦的愿望正在顺利地实现。浦江县文化局社文科科长余镇海告诉记者,全县159个祠堂,已有32个被修缮一新,成为乡村农民文化活动的场所。

  记者来到黄宅镇曹街村曹氏宗祠的时候,村民曹文庆正与他的朋友们聚在老年协会欣赏电视节目。

  曹文庆已经没有在祠堂供奉祖先和家族聚会议事的印象了。事实上,在曹文庆的记忆中,曹氏宗祠是他曾经念小学的地方。后来,小学迁走,祠堂闲置。现在,祠堂又成了曹文庆每天必至之处。上午,他在田间地头干农活,下午则到祠堂会会朋友、看看电视。

  迈进曹氏宗祠祠堂大门,第一进显然是曹街村发布“新闻”的地方,记者看到,东边的墙上设置着“曹街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西边墙上有科普知识专栏,还有最新的证券投资基金介绍,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奋笔抄录其中《如何选择自己的定投基金》一文。

  曹街村第一届十佳小孝星事迹展与当地小学生书画展同时在第二进“光裕堂”亮相。不过,引起记者特别关注的,还是设在这里的远程教育播放室。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曹街村在祠堂里安装了网络设备,村党支部书记成了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使用的第一责任人。他必须根据当地葡萄种植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这位责任人告诉记者,远程教育设备主要用于播放有关党员教育、市场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等节目内容。

  村民们欣赏电视节目是在第三进。这里是“曹街村文化活动中心”,村里的“未成年人教育顾问工作室”、“老年活动室”和“体育活动队”都在这个“中心”挂牌并开展活动。

  每天都有爱看书的村民来到旧祠堂,汲取知识,陶冶情操

  与修缮一新的曹氏宗祠相比,浦南街道东陈村的陈氏宗祠则是浦江县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祠堂之一。这座280年前建造的祠堂被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的同时,融入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潮中。77岁的老农陈明桃拉着记者走进陈氏祠堂,来到功德祠参观。原来,功德祠已经成了东陈村的图书室,而陈明桃老人则是这里的管理员。记者看到,图书室的书架上琳琅满目,既有陈氏宗祠的传统宝藏《陈氏宗谱》,更有诸如《果树育种学》、《果树栽培方法》和《畜牧学各论》等农牧业生产专业书籍,还有《周恩来传》、《国情资料选编》、《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等文史类和时尚类图书。陈明桃告诉记者,每天都有爱看书的村民来到图书室,或者汲取知识,或者陶冶情操。陈明桃希望图书室里的藏书能够不断丰富,“最好像县图书馆,有那么多的书。”说完,他呵呵地笑了。

  “墨海遨游心怀乡里,丹青点染情溢毫端”。这是记者进入岩头镇礼张村时,在村口公路上见到的对联。礼张村人才辈出,书画传统源远流长,涌现出张书旂、张振铎、张世简、张子屏等一大批知名画家。众多的书画家为礼张村文化发展和淳朴民风、清雅环境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礼张村民宅外墙上大都绘制着名家画作,让外来的客人进村便能融入书画之乡的氛围当中。

  见有记者来访,村民张春涛兴致勃勃地充当向导,来到祠堂戏台边的辅房。墙上的匾额写的是“礼张村书画陈列馆”。记者在这里看到60多位书画家的作品。张春涛介绍说,这些书画家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学生,所以使得礼张村书画之风代代传承,永葆丹青艳、翰墨香。“中国书画之乡”浦江的特色,在礼张村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庭历时长达330多年,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同财共食,鼎盛之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被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这就是浦江县郑宅镇的“郑义门”郑家。

  现在,郑氏宗祠正以“江南第一家”的“身份”,开门迎接四方宾客。记者在浦江采访时,“江南第一家”开游节正在举行,如织的游人在郑氏宗祠跟随导游的脚步畅游时空隧道:自南宋建炎年间始,郑氏家庭以孝义治家,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其事载入《宋史》、《元史》和《明史》。如今,这里还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氏宗祠为当年族人同居的活动中心,占地约6600平方米,结构宏敞,风格古朴,令人惊奇的是祠内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夏日清凉无比。宗祠正厅高悬着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似在向游人默默诉说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宗祠周边又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迹,内容丰富,蔚成群观。

  进入郑氏宗祠的仁宦祠,导游介绍说,这里是一个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记者看到,仁宦祠里的一幅幅绘画作品都是直观而生动的廉政教材。其中有关廉政制度建设的画面是这样反映当年情景的。第一幅是德育教育和警示教育制度。说的是郑氏家庭的小孩自8岁入学,就接受良好的品德和情操教育,并接受家族训诫教育。第二幅画是人事管理制度。大家族那么多人需要很多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和实物,所以除了品德的培养之外,还制定了一套管理监督和罢免处罚的规定,杜绝滋生腐败的土壤。第三幅图画是出仕人员廉政制度。郑氏家庭为官的人很多,为保证为官清廉,家族同样作了很多规定,即使做官在外,也必须遵守家族的有关规定。第四幅图画是职位账簿记录制度。几千人大家庭出入的财务账目繁多,也很细,每天进出的谷米豆麦,开支收入,都要一笔笔记下来。所以,对各职位上的人员形成了实质上的相互监督和牵制。第五幅图画是制止浪费奢侈规定。家规指出“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所以明确规定了一整套的制止浪费奢侈的相关条文,从衣食住行都推崇节俭为荣。第六幅图画是责任追究制度,大家庭里有许多管理人员,这些人有权力,有责任,但如果失职也将受到追究处罚,对每一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职责规定,稍有过失,家人随时可以规劝,而且有专门监督人员在旁实施监督,发现问题就会及时制止追究。

  “江南第一家”古老的《郑氏规范》中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等许多积极向上的主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21世纪的今天有着现实的意义。去年11月,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将此地确定为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于是,光顾郑氏宗祠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

  不同姓氏的村民在这里一起活动,相互学习交流,十分和谐

  祠堂的建成在历史上具有强烈的宗祠色彩,如今许多农村却早已是多姓氏居住。因此,浦江文化部门在修缮利用旧祠堂的过程中,较好地协调融合了宗族文化与村落文化的关系。经过修缮的祠堂现在都成了所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旧祠堂已经成为村民公共活动场所,不同姓氏的人们在这里一起活动,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亲和力,也促进了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记者在仙华街道冯村采访时,恰逢浦江县第三届农村戏剧什锦班大赛的分区初赛在村中心冯氏宗祠举行。来自各个乡村的什锦班演员一个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为成百上千的乡亲们哼唱浦江乱弹。当原汁原味、土气十足的浦江乱弹响彻冯氏宗祠的时候,引来了观众们一次又一次的欢呼声。一位老人在观众席中激动地流泪。经打听,他是浦江县离休干部张文正,今年75岁。张文正告诉记者,他是听着浦江乱弹长大的,对家乡戏曲有着浓厚的感情。自从浦江县开展“旧祠堂,新文化”活动以来,他便经常下乡欣赏有着300多年悠久历史的乱弹演出。张文正不仅老有所乐,而且老有所为。他根据周围群众的真实故事自编自演浦江乱弹《敬老爱幼谱新篇》,受到农村观众的好评。2005年4月,浙江省文联还将张文正的《敬老爱幼谱新篇》剧本收录进了《平安是金——建设“平安浙江”文艺演唱资料》一书,让老人颇感兴奋与自豪。

  仙华街道文化站站长魏开垒表示,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了,他们正在根据中心工作编写新剧本,要让浦江乱弹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了场所,浦江农村的文化活动更加正常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记者在许多村里的祠堂看到,乒乓球、台球成了年轻人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图书室、棋牌室和卡拉OK厅等求知和娱乐点布满全县各乡村。跳舞、腰鼓和太极拳已经成为许多村民的拿手好戏。李年凤现在不仅会跳“慢三”、“慢四”,还学会了“桑巴”、“伦巴”、“探戈”等难度较大的现代舞。只要祠堂里的舞曲响起,她就和村民们一起,滑进舞池,直跳得心花怒放,直跳得身板结实。

  “旧祠堂,新文化”,给浦江农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新景象。农民们高兴地说:自从祠堂里建起文化中心,村里的赌博现象消失了,村风民风好转了,社会和谐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旧祠堂里传播新文化 ■本报记者 刘一丁 徐晓恩 本报通讯员 盛锋 2007-11-30 48256F32002924A64825739F0022A1BB[A1-刘一丁≈B1-黄采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