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质监视窗
3  4  
PDF 版
· 全面提升检验机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 我省质量监督稽查创新工作方法
· 黄岩启动黄岩蜜橘防伪编码系统
· 嵊泗落实帮扶服务举措推进专项整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我省质量监督稽查创新工作方法
  今年以来,省质监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安全抓重点、降低风险抓难点,以监督抽查为手段,以防止和解决质量安全问题为重点,着力提高发现产品质量问题、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和防止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全省人造板、机动车轮胎、电线电缆、低压开关、电冰箱、空调器、电风扇等29种涉及安全健康类产品的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或高于90%。

  突出安全抓重点。不断加大安全健康类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着力发现质量安全隐患(问题),着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全省质监部门先后对全省8349家食品、许可证产品和强制认证产品等安全健康类产品生产企业,抽查8373批次,合格7344批次。通过监督抽查共发现了一批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的产品,采取了吊销许可证、责令限期整改和没收销毁不合格产品等行政强制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流入社会,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不断加大不合格产品跟踪监督抽查力度,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针对合格率较低的产品采取盯住不放的办法,开展跟踪监督抽查。对插头插座(室内照明开关)、安全帽、摩托车头盔、脚手架扣件、漏电断路器、塑壳断路器、玩具等产品多次安排跟踪监督抽查,并督促各地加大对不合格生产企业的查处力度。

  不断加大分类监管力度,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特点、产业层次,将生产企业分为新兴产业、季节性产业、低价竞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产业等四大类,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监管模式,重点加强新兴产业的正确引导、季节性产业的事前规范和低价竞争产业的打击力度,着力提高生产企业强化内部管理的自觉性。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质量意识、质量控制能力和产品质量状况,将生产企业分为重点培育类、规范管理类、重点帮扶类和重点打击类等四大类,重点加强帮扶类企业的监管,重点加大打击类企业执法力度,引领企业走健康发展的道路。

  实行产品分类指导,着力从产品质量的源头上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一是从源头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把住产品质量关。如:脚手架扣件的质量问题全部是标识标注问题,家用燃气灶的主要不合格项目是没有点火保护装置问题,质监部门就指导地方局逐家督促企业落实整改。二是从源头上寻找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办法。如:饮水机的主要不合格项目是内胆析出重金属问题,便指导地方局联合生产企业、技术机构共同进行科研攻关,基本找到了内胆析出重金属的直接原因,及时公布研究成果,指导企业加以改进。

  监督抽查结果表明,2007年全省10大类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7%。

  降低安全风险抓难点。积极开展重点关注,着力降低区域产品安全风险。

  为改变质量监督工作事后被动的工作局面,提出并实施了“以防为主”的事前、主动的工作模式:开展重点区域(产品)质量关注工作。质监部门召开了重点区域(产品)质量关注工作研讨会,发出了重点区域(产品)关注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重点关注区域(产品)的工作要求,明确了重点关注工作的方式方法,全省确定了11个重点关注区域、14个重点关注产品实施重点监管。通过近一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以监督抽查、执法检查为手段,以市场调查为重点的经济运行与技术分析相并重的产业质量安全状况分析制度,着力做到产品质量隐患(问题)事前预测;建立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市、县两级联动的重要产品执法打假机制和重点关注产品质量问题通报制度与新标准、新技术培训制度,着力做到事前预防;建立生产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着力引导企业提高质量责任意识,杜绝“无证、无标、无质”行为发生,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监督抽查结果表明,全省11个重点关注区域的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了1.47%;14个重点关注产品的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了7.1%。其中,省级重点关注的插头插座产品同比提高了10%。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质监视窗 00008 我省质量监督稽查创新工作方法 2007-11-27 浙江日报000082007-11-27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