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浙江中大集团成立十五周年
热烈庆祝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五周年
董事长陈继达携全体员工向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大
我们共同的理想
——为浙江中大集团暨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五周年而作
创业之路
中大15年,是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创业的15年。创业,是中大永恒的主旋律。
公司总部从1992年开始,先后租用了北山路华北饭店、曙光路白沙泉省计量局旧办公楼、莫干山路110号电池厂旧办公楼,直到1999年迁入新建造的中大广场现址办公。频繁的搬迁,记载并见证了中大企业和中大人艰辛的创业足迹。
1999年,中大在经历了数次不得已的搬迁之后,终于入住了自己建造的现代化商务广场——杭州市中大广场。
这个被杭州市政府命名为“杭州市十大形象建筑”之一的中大广场,吸引了无数杭州市民欣喜的目光,也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大企业的形象和符号。
广场主楼顶端二层楼高的钟楼,其最大直径7.8米,至今仍为中国最大的塔钟。当宏亮悦耳的钟声敲响时,杭州半个主城区可以清晰听到。中大广场的钟声,似乎提醒中大创业节奏和步伐不能因此而停止,激励中大人更加奋发向前。
从此以后,中大广场成为中大的信息、决策和指挥中心。许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许多重要决定在此运筹帷幄。
关于创业,公司管理层曾在此两度发出“创业在中大”的号召。第一次是在2003年初,在当时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公司管理层审时度势,作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创业在中大”活动的决定》。第二次是在2007年7月,在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精神的激励下,公司管理层又及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创业在中大”活动的意见》。
目前,公司已经集聚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丰富实战经验的创业精英,形成了创业理念较为先进、创业环境较为合理、再创业激情空前高涨的良好局面。
如果公司总部所在地的变迁,已能反映中大在浙江省内的创业足迹,那么,1999年以后,中大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武汉、南昌、无锡、福州等一家家分支机构的设置、一个个优秀项目的拓展,则显示了中大已经迈开了走出浙江、走向全国的坚实的创业步伐。
江苏省的无锡市,是中大房地产走出浙江后涉足的第一个城市。在这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历史文化名城,让中大掘到了在省外创业的第一桶“金”。从此,逐渐形成了中大房地产开发事业的“长江战略”,在沿长江流域若干中心城市设置子公司进行战略布局。
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中大期货将其省外开设的第一家营业部,落户在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如今,重庆营业部已成为当地期货业中的佼佼者。此后,中大期货相继在永康、温岭、温州、福州、北京等地建立了营业部,并将在天津、南京、武汉、成都等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逐渐形成全国网络布局。
创业不是墨守成规,不是四平八稳,而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征程。
陌生的行业,陌生的地域,陌生的人文环境,习惯与专业、经验与理念常常碰击出耀眼的火花;机会与风险、灵活与规范的冲撞,经济周期波动和宏观政策调控的困惑常常使创业经历一番磨难。
中大创办镍氢电池厂和数码港网络公司的失败,投资大鹏证券公司的损失,就是中大在15年不断进步中的曲折。
面对挫折和磨难,中大没有气馁,没有迷茫,而是更坚定创业的信念,更勇敢地走好创业之路。
在困难和挑战中创业,使中大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和骄傲。
目前,中大正以与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的重组为契机,展开新一轮的“创业在中大”活动的热潮。在更高的起点上,创出更好更宽的新天地,创出更优更美的新成果。
改革之举
中大15年,是锐意进取、勇于扬弃的改革的15年。改革,是中大始终高高飘扬的旗帜。
走在前列,率先改革是中大这15年创业进程的显著特征。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配置好、整合好。
回首15年,影响和决定中大命运的改革,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股份制改革尝试,其标志是1992年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作为中国首家股份制外贸公司,当时不但定格在海内外媒体中,而且公司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刻变化,不仅使当时走到尽头的企业获得了新生,还给予尚在疑虑和观望中的人们提供全新的改革范例。
第二次,是1996年中大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第212家上市公司。通过上市,不仅募集了发展资金,而且公司的股东结构和治理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设立的浙江中大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的国有控股股东,数万中小投资者成为公司的流通股股东。这种国有控股股东与中小流通股股东所形成的相互制衡的新体制,使公司置于更加严谨更加规范的阳光监督之下。既促进深化激励和约束运行机制的改革,促进公司内在质量的持续提高,又促进公司更加关注市场信誉和品牌形象,促进公司股票价格与价值的协调和可持续增长。
第三次,是始于2000年,以一系列的内部重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深化。这次改革经历时间最长,涉及的内部利益调整也最深刻。
在这个改革进程中,公司的外贸产业进行了人员、业务、资产的全面优化组合,出口主体由原先的7家裂变为17家,建立了优秀经营骨干持较大比例股权的新型体制,改变了原先不合理的风险承担机制,经受住了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经营的各种严峻考验。
在这个改革进程中,公司对用人和分配等涉及个人的直接利益的运行机制,对新兴产业的战略方向和地域布局,进行了深刻的市场化变革。“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和“异地调配干部”等用人新机制真正成为行动,“以人为本,绩效贡献”的发展新理念真正成为共识,“集团化、市场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真正成为现实。
第四次,是2007年8月,浙江省政府决定将公司的国有股权划转给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从此,中大的股东结构重组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上市公司整体优势将被重新开掘,中大企业将迈入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促发展,这是硬道理。无论是以股东结构层面的外部重组,还是以人员、市场和资产等生产要素层面的内部重组,中大任何一次遵循规律和顺应时势的变革,都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使中大更坚实,更强大。
创新之力
中大15年,是顽强拼搏、执着探索的创新的15年。创新,是中大生生不息的强大动能。
没有创新的事业,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没有创新的改革,是无序的、徒劳的折腾。企业的存在离不开创新,企业长久地存在更离不开创新。
15年来,中大为了“百年企业”理想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发展理念创新。藉由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体制变革,不断经受改革与守成、效率与公平、利益与责任等思想观念的洗礼,不断实践资源整合、腾笼换鸟、区域发展和网络经营等先进理念,成就了15年持续成长的历史性跨越。
二是经营模式创新。藉由“三结合两创新”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中大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了重大转型。中大外贸形成了“特色经营,责任有限”的新格局;中大房产构筑了沿长江流域若干中心城市拓展的态势;中大期货创建了投资顾问服务模式,实现了连续6年位列全国行业十强的良好业绩;中大投资强化了项目调研和管控能力,多宗成功投资案例成为业界经典。
三是管理模式创新。藉由上市公司特有机制,率先建立了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和内部授权控制制度,设置了进行专业化管理的产业公司和制度,强化了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和现金流管理等日常运行制度,其透明规范的执行标准获得监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其缜密运行的稳健风格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
四是企业文化创新。藉由15年生动而厚实的实践,在创业之初倡导“和谐创新、高效立誉”企业精神的基础之上,中大于1999年总结提炼形成了《公司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纲目》12条,2005年完善拓展为20条,构画了独特的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现在,《公司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纲目》已经成为员工的共同行为准则,成为企业不断前进的方向。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正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潜力。
15年风雨兼程,15年沧桑变幻,15年大浪淘沙。中大一直遵循着自己的经营主线,坚定着自己的经营理想。创业着,改革着,创新着;在做大,在做强,在做精!中大,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中大的品牌形象就是这样不断闪光。
“中大”,已不只是一个企业称谓,不只是企业品牌形象的名字,更蕴涵着中大企业和员工的精神,寄托着中大企业和员工更美好的理想。
中大,我们共同的理想。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大前身是浙江省服装进出口公司。这家一直依靠国家计划经营的公司,此时也与其他国有独资的外贸公司一样,处于计划与市场的峰谷浪尖,进退维艰。
1992年,当时的公司管理层在浙江省政府和国家外经贸部的支持下,敢为人先,毅然改制,将国有独资的公司改造成为股份制集团公司。在当时的浙江乃至全国的外经贸系统,“中大”被视为外贸企业改革的“吃螃蟹第一人”。
从1992年到2007年,整整15年。15年对于江山历史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追求“百年企业”理想的中大人来说,则是创业的15年、改革的15年、创新的15年。
15年来,中大的净资产从0.7亿元增至16亿元,总资产从3亿元增至60亿元,分别增长了22倍和20倍。15年来,中大从单一外贸经营,发展为房地产业、期货经纪、外贸和投资业务四大板块;从单一经营主体,发展为拥有33家经营性子公司。15年来,中大从单一商品经营,发展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结合;从单一地域经营,发展为全国网络经营布局。作为主业之一的中大房产,历经15年市场锤炼,从当初的白手起家,到近3年连续位列“中国房地产企业100强”,2007年又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房地产企业100强”;作为新兴主业之一的中大期货,从1997年被中大收购兼并时濒临清算关闭的窘况,到近6年连续位列全国行业十强,成为行业内名实相符的优秀企业之一。
15年来,中大演奏了激情澎湃而又优美灵动的变幻乐章。
中大15年,是理想的15年,是光彩夺目的15年,也是激情燃烧、活力涌动的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