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1版:又好又快在浙江
3  4  
PDF 版
· 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0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位于杭州下沙大学城,占地面积518亩,建筑面积逾2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500万元。学院现有以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双师为主体的教师逾400人,全日制在校生6100余人。设有金融系、保险与社会保障系、会计系、国际商务系、信息技术系等7个教学系部,开设金融管理与实务、保险实务、会计、国际贸易实务、计算机信息管理等24个专业,其中保险实务为浙江省重点专业。学院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7门,建有38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2项,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1项,同时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12个。

  学院连续三届被评为浙江省省级文明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省第一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等级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金融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立项建设院校。目前,学院正以示范性院校建设为动力,积极打造“活力金院、特色金院、品牌金院”,朝着铸就中国金融高职第一品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

  社会责任理念

  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始终将“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之校、育时代有用之才”作为自己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依托金融行业,拓展服务市场,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就业立校、服务强校、合作兴校”的办学方针,力争为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促进浙江省和“长三角”经济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壮大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新路。

  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解读

  对国家:承担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和培育优质“银领”人才的责任;

  对社会:承担推进信用体系建立和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责任;

  对政府:承担地方金融发展研究和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的责任;

  对行业:承担支持西部同类院校建设和引领全国服务类职业院校发展的责任;

  对学生:承担培育诚信职业人格与熟练职业技能兼具的金融人才,并帮助其顺利就业、优质就业的责任;

  对员工:承担尊重个性、促进发展和保障合法权益的责任;

  对校友:承担文化的紧密沟通和推进校友在岗位上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对社区:承担文明共建和促进社区繁荣与和谐的责任。

  打造开放教育

  培养技能人才

  近年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探索学院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规律,将行业、校友及职教集团等因子融入学校的教育系统,逐步构建起“以行业为依托,以校友为纽带,以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的互动共生的办学生态模型,实现办学资源的效用最大化,破解了服务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整合办学资源、推进工学结合等方面的改革难题,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引领全国服务类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通过拓展与浙商银行等企业的合作范围与层次,使有合作协议的企业数达到150家以上,实现开放办学;通过完善遍布全国的校友网络,疏通捐资助学的渠道;通过发挥拥有近百家企业与职业院校的金融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使行业、校友、职教集团等社会因子成为与学院共生发展的活跃因子,营造出促进学院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

  针对浙江作为经济强省、服务业大省的特点,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岗位实际需求,采用灵活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改革,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使工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建立围绕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网络,推动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促进校企融合,新建18个以真实情境为主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143个校外实习基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达到90%以上,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不断扩大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业订单培养规模,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各重点专业以大面积订单培养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推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与条件,使订单培养成为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载体,订单班的班级数和学生数从2003届1个订单班、12名学生发展到2008届的28个订单班和1056名学生,占该届毕业生的49%。

  服务经济建设

  促进金融发展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紧紧抓住浙江经济发展的脉搏,于2005年初提出打造“农村金融人才重地”的目标,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组建了“浙江农村合作金融学院”,为浙江省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学院成立“金融人才重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组,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农村金融岗位现有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状况,多次到浙江银监局进行调研,多方举行座谈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学院努力申请,在高校中率先创设了“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并在现有的专业中,设立农村金融方向,如财会专业设置农村金融柜台方向,保险专业设置农业保险方向,理财专业设置农民理财方向,营销专业设置农产品交易方向等;同时,增加与“三农”经济有关的课程,编写《农户经济行为》、《农村金融》、《农村信用社综合柜台业务》等特色化教材,制定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专业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了解农业、熟悉农民。学院每年还落实20%的毕业生到农村金融部门工作,并建立奖学金,对到农村金融系统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给予鼓励。

  学院独资的杭州资信评估公司和控股的浙江众诚资信评估公司近三年来评估近2.7万家企业,评估业务收入年平均超过1000万元,2006年共完成评估企业10199户,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不断延伸评级对象,并成立金华分公司,目前已成为浙江省业务量最大、产品使用范围最广的资信评估中介机构,评级企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7。经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联合批准,公司承担全省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杭州市中介服务业示范企业(机构)”,被指定为浙江省银行业协会“信贷诚信企业”评选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成为“信用浙江”与金融行业的重要社会服务平台。

  学院下属的成教分院(浙江金苑培训中心)近三年培训了逾7000名金融行业干部与员工,服务收入达1437.01万元,实现创收430.20万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仅2006年就承担了本专科二个层面、高职业余和函授、高职成人脱产班、西南财经大学远程本专科、浙江大学远程本科四种教学任务,面向全省农信系统、建行系统、工行系统组织47期培训班,跟踪调查课程满意率达99.8%。成教分院的良好运作,初步建立起农村金融人才上岗及业务拓展培训体系,为高职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职业培训,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

  学院成立了浙江地方金融研究发展中心和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研究中心,整合学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商银行等八家单位的资源,统一管理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会、校友总会、金融职教集团等法人组织,着力探索并构建浙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浙江民间金融规范发展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机制,从而提高浙江地方金融综合发展力,提高浙江金融业竞争力,并为政府相关金融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决策咨询。

  关爱学生成长

  创设成才环境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工作中逐步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全方位的“三关”学生工作体系,即关爱学生进步,关心学生就业,关注学生困难。

  ——关爱学生进步:从政治上和学习上关爱学生。

  学院从2003年开始就按“一年级有学生党员,二年级班班有学生党员,三年级每系有学生支部”的要求,做好青年学生的党建工作,既重视培养过程,也注重培养结果,通过重心前移、“推优”延伸、支部建在专业上、设立专职组织员等方式,克服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培养考察时间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差次性大等矛盾,使学生政治上得到提高,并能够在学校中发挥其党员先进性,真正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开发为切入口,推进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学院从金融管理与实务、会计、国际贸易实务等3个重点专业中筛选共19门专业核心课程重点推进项目课程改革,并带动其他专业及60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课程改革,在行业专家的配合下,通过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析,开发7个专业教学标准与71个课程标准,形成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实践具有现代服务业类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与项目教学法,突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积极参与金融、国际贸易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与从业标准制订,重视课程内容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一致,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职业证书的获取比例超过95%。

  ——关注学生困难:以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身心困难。

  困难学生的大量增多是高教大众化进程中的客观事实。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始终以正确面对和主动关心的态度帮助困难学生渡过难关。2003年学院向全社会郑重承诺,决不让一名品学兼优金院学子因贫困而辍学;2007年向学院首次招收的省外学子承诺,只要自身好学上进,“在金院没有困难”。学院教工、党员与202名省外新生牵手开展了“家庭式”结对活动,更细致周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真正把结对帮困活动落到实处。

  学院一方面启动奖、贷、助、补、免体系,深化帮困力度,另一方面,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供奖学金、助困金来扩大济学广度。除学院设立的颁奖面达30%的优秀学生奖学金外,学院先后引入了“广发育才”、“浦发”、“金曙光”等企业奖学金,年奖金额达30余万元。几年来,学院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载体、创新的举措开展了诸多帮困活动。如金融系的“1+1+1”式结对活动、保险系的“新生爱心包”和贫困同学特别资助基金、经营管理系的“一对一”、“组对组”结对活动等等。

  ——关心学生就业:把高职真正办成学生从学习生涯走向职业生涯的桥梁。

  就业乃民生之本,如何将学生自主择业和学校关心帮助就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是一个办学的理念问题,更是一个学校的态度问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认为,高校提倡自主择业固然重要,但学生是弱势群体,也存在着大量信息不对称因素,学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和信息优势,开通学生就业渠道,义不容辞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2002年,学院提出“与其说为学生找工作,不如说是给自己保饭碗”的口号,要求每位科级以上干部能深入一家金融机构,帮助推荐一名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2003年起,学院每年拿出生均400元的经费用于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明确院长和系主任是院系两级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建立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对毕业就业工作做得好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考核和重奖。每年秋季,学院班子领导都率队走访全省11个地市的金融机构,一方面征求行业对业务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发布当地毕业生的相关信息,为营销毕业生打下基础。

  尊重员工个性

  注重德才兼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坚持办学以人为本,在重视学生工作的同时,以员工尤其是教师个人发展作为出发点,积极为员工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力求实现员工和学院的共同进步。

  ——尊重员工个性:高校是知识分子的集合体,知识分子又在长期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个性也是其创新创造和开展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重要因子之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学院面对知识分子群体,主要是看其长、扬其长,不求全责备,通过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机制,激发了广大员工的潜能和活力。同时,根据员工的不同特点,在时间、财力等方面舍得投入,为教职员工提供进修、学习和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舞台。

  ——倚重员工德才:学院以“尚德、精业、爱生”为教风,用人讲五湖四海,决策讲海纳百川,重视教职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重大改革和重大决策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坚持年度工作计划、财务预决策在教代会上讨论审议并表决通过;建立了院长教学与学校管理咨询小组,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设立院领导接待日制度,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听取教职工和学生意见,解决办学和管理中的问题;实行财务和校务公开,使教职工对学校工作有知情权、参与权。通过书记院长电子信箱、OA办公系统,教职工随时可以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注重员工发展:通过奖教金、金晖奖、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再创业功勋奖等途径激励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闪闪发光,为员工成名成家、建功立业创设良好氛围。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按照提高、充实、引进三结合原则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以最快的速度举办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培训班;采用全额报销加奖励的办法,推进教师队伍硕士化。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教授工程、“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规范化工程、“优质双师”教师培养工程等8大工程,完善以“双师”结构为重点的专业教学团队,推动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育人能力。

  爱心奉献社会

  真情温暖人间

  作为社会性公民,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将自己的爱心播撒在扶贫帮困、教育、环保、志愿者行动等众多领域。

  2003年,学院建立“爱心基金”,目的在于制度化地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突发困难,如慰问遭遇突发事故的学生,为临时有急需用钱的学生办理临时借款等;同时,弥补国家助学贷款之不足,对不符合助学贷款政策条件的贫困生进行补助和借款。四年间,爱心基金共资助和慰问了451名学生,支出近16万元;为40名同学办理了临时借款或学费借款,借款金额为189220元;举办慈善活动4场。“爱心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全院教职员工自愿捐款,成立以来,共接收捐款21万余元,为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院始终把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当作提高青年整体素质、推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使命,高举“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志愿大旗,建立了以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为统领,以各系青年志愿者分中心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吸引了每年2000多学生的加入。学院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充分挖掘服务资源,克服远离市区、资源有限的困难,在校区所在地的三个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站,每年为社会义务献血工作300余人次。积极参加西博会、休博会、杭州市政协会议等服务活动,连续四年获得西博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数十人被评为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工作奖,有5支团队获得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小分队称号,4人获得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

  2005年,学院与淳安县瑶山乡幸福村结对共建文明,承诺每年至少帮助村里办一件实事。截至2007年8月,学院直接向幸福村捐资15万元,筑起了“共建路”、“同心坝”、“文明桥”,捐建了1个60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作为村里的文化活动场地,捐赠图书1046册、体育健身器材30多件,开展文化体育活动10场(次),为幸福村举办科学技术、思想道德、实用技术等培训班40余次。学院每年还有针对性地选拔出一批政治意识强、文明素养高的师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幸福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开展政策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和科普知识教育;举办金融、保险知识的讲座和培训;普及计算机、英语、假币鉴别知识。为帮助特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学院的4位学生还与村里4户困难家庭的孩子开展了结对帮困扶贫活动,既解决了贫困家庭孩子的困难,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又好又快在浙江 00021 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2007-10-25 浙江日报000212007-10-2500021;浙江日报000212007-10-2500022;浙江日报000212007-10-2500026;浙江日报000212007-10-2500015;浙江日报000212007-10-2500016;浙江日报000212007-10-25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