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机制设计理论”的三位研究者。机制设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经济诺奖的公布,网上对“机制”或“机制设计”的点击率也急剧攀升。
机制怎么设计才更有效?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研究员说:“机制设计理论”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论的综合运用,通俗地讲就是制度安排。无论大小,制度安排的有效性问题均需考虑两个方面:信息和激励。
机制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是否通畅,是否对称,传递的失真度大小,都会影响机制运行成本。有的机制有效性比较差,与没有很好地传递信息、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有关人的行为偏好的信息,很难完全透明。激励问题在学术上称为激励相容,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肯定不行。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人们在博弈决策过程中可能策略性地发出一些信号,最终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委托人想把一项工程托付给代理人,但他需要知道代理人的真实能力和责任心,如果这个信息不准确,他的判断决策就会失误。他用什么办法得到关键信息呢?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代理人如实相告,但代理人干吗不说谎呢?于是委托者必须提供激励。
两位专家还指出了两个制度设计的难点:一是形成比较好的社会选择,二是通过激励获得真实信息。
任何激励都是有成本的,而且付出激励不一定能获得真实信息,陈宪教授说,解决方法是通过很好的机制设计,让信息少的一方——即委托人,能够了解代理人的全部有用信息,包括其能力、道德、如何开拓市场。
陈宪认为,按照以往运用的经济学理论,由于公平会牺牲大量效率,初次分配较多讲究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而新的理念也对分配机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周振华则关注社会选择。在实际设计制度的时候,牵涉到众多的参与者,其行为方式不一样,偏好不一样,本身所受的约束条件也不一样,互相之间还有博弈关系,这就形成了社会选择。如何形成比较好的社会选择,必须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例如社会救助机制,需要考虑的对象很多,政府在权衡各种方案的时候,要让享受廉租房的标准线、最低工资线等政策互相有机配合,否则就成了“养懒人”。周振华还强调,真正的有效机制,是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的。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