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 农民“种文化”好在哪里?
· 在创新创业中实现新发展
· 神经经济学
· 能耗过高引起科学家高度关注
· 被误解的国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农民“种文化”好在哪里?
童芍素
  编者的话: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新闻媒体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种文化”是个大局,因为农村、农民、农业等问题始终是我们国家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农民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又具有一种引领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对农民“种文化”活动的认识,本报今特辟专栏,将刊登系列文章。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在“送”文化。“三下乡”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是要一直做下去的。“送”文化,一方面体现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倾斜的决心,因为城市文化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引导、倡导,党委政府要引导文化人面向农村、面向农民,能够主动走到农民中去,这本身也是文化人再次汲取文化养分的过程。

  近年来我们搞的钱江浪花“文化大篷车”就是我们省自己设计的,这个大篷车开到农村去,放开来就是八十平方米的大舞台。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送”文化是有限的,送一次就是一次,送两次就是两次,我们不可能天天去送,人家也不可能天天去看。所以农村的文化建设就根本而言是要靠农村本土的建设,靠农民自己的文化参与,这样农民可能更便于接受与享用。我们提出要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而且把更多精力花在“种文化”上。“种文化”是相对“送”而言的,两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种总体格局。

  “种文化”好在哪里?好在农民来“种”,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是要靠农民自己去参与,自己创造幸福的生活。为什么我们浙江农村能够一呼百应来“种文化”?关键在于我们有这样的土壤。种子是什么?我觉得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挖掘农村民俗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就是在几千年农耕文化中所积累起来的,所表现的民俗文化,我们又叫它生活文化,靠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反映的是在农耕条件下农民世世代代的生活理念。所以农耕文化的节气很强,很多大的活动、庆典就是在农闲的时候进行,这就是农耕文化的特点。中国农耕文化中有一种和合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叫的和谐文化。农村有很多我们民族中最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很多被我们忽视了。农村的民俗文化,基本上分几类:一种是竞技类,划龙舟、打篮球等;还有一种就是表演艺术,唱歌、跳舞等;第三种是造型艺术,画画、书法、剪纸等;第四种就是节庆、礼仪类。本土的“种子”基本上就是这几类,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深沉。

  还有一种“种子”就是引进了城里的现代文化基因,现代时尚基因。这些“种子”种下去是需要改良的,不然是长不大的。比如有一个村在搞拉丁舞培训,这是农耕文化没有的,是从外面引进的,是经过改良的。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和农村的严重二元结构,使得农民对于城市文化也充满了向往和渴望,这也是很合理的。

  要从“种文化”中看到城乡一体化的趋势,要把传统的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相交融,整个趋势就是城乡一体化,不能隔绝二者。城乡文化要交流,农村文化也要往城里送。农村很多文化是城市没有的,从历史来说更悠久,从理念来说也是符合现代人的共同价值理念的。同时,我认为要更好地树立农村文化的整体形象,不要将农村总是和愚昧连在一起。新农村建设是对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中国农村的出路绝对不是单纯的城市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农村塑造一种新的文化形象的过程。

  如何将“种文化”活动引向深入?

  首先,要一以贯之。“种文化”连续数年而不是一年,好事要做到底,宣传策划要做到位。因为这个过程也是我们了解农村、了解社会,向农村农民学习的过程,也是增加我们对“三农”的感情。搞文化切忌浅薄,不是热闹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关键要能沉淀下去,可以供后来人享受。“种文化”能够连续数年必显成效。一年一百个村,即使十年也只是一千多个村,对于我们浙江三万多个自然村来说还是很少量的。

  第二,要形成媒体联动的大气候。浙报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能不能联合11家市级党报一起搞?市级党报可能比我们更了解、更熟悉,也可能比我们做得更细一点。我们不要就“种文化”而谈“种文化”,它是推动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是以文化来引领新农村建设,是“以文化农”的工作。还可以联合广播电视做,因为它出形象快,文化是要有形象、要感受的,光有文字还不够的。我觉得越是草根的东西越要媒体联动,越需要基层媒体来做。

  第三,要进一步丰富、细化“种文化”活动的样式,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比如说像篮球一类的活动,我们可以加入一点农村的东西,成为农村当地的一种竞技活动,可以更热闹一点,农村就是图个热闹喜庆。像书法、画画能够进一步向造型艺术方面发展,让这些文化慢慢发展成为一种新民俗,新民俗就是农民的新生活方式,等到这些成为农民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时候,农民不雅也雅了,不现代也现代了,素质不高也高了。使它成为农民生活的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民俗的沉淀可以慢慢地提高农民的素质,慢慢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追求。即使他以后进城、出国,也可以把这种生活理念带出去,这也是人类多样文明互相碰撞创造现代文明的一种潮流。

  第四,要及时把一些深层理念加以提升,并让这种理念及时得到传播。因为文化本身还不只是表演样式,它深层的东西是一种理念。要让大家觉得这个事还不是很简单,还有很深的东西,还很管用。这样一来,活动就做大了、做长了、做深了。

  第五,就是城乡互动。我们“种文化”的过程能不能成为城乡互动,媒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媒体在介入社会生活、发动民众、传播信息方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这方面媒体要有所作为。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农民“种文化”好在哪里? 童芍素 2007-10-8 浙江日报000112007-10-0800021;浙江日报000112007-10-08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