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又好又快在浙江
3  
PDF 版
·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
“十一”有限开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9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宋代芦庵,古槐盘踞,水绕境幽;明代洪钟别业,曲塘修竹,清旷萧疏;清代高庄,华贵繁复,绮丽雍容……杭州西溪,自古景观雅致,人文荟萃。“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西溪之美,似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令人神往。随着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有序推进,西溪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正在不断重现——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
“十一”有限开园

  宋代芦庵,古槐盘踞,水绕境幽;明代洪钟别业,曲塘修竹,清旷萧疏;清代高庄,华贵繁复,绮丽雍容……杭州西溪,自古景观雅致,人文荟萃。“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西溪之美,似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令人神往。随着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有序推进,西溪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正在不断重现——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

  “十一”有限开园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自2003年8月正式启动,一期工程于2005年5月1日开放,并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后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国际湿地组织官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中外游客对国家湿地公园给予了高度评价。2006年2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荣获首届世界休闲创新奖,“西溪模式”作为湿地保护的典范,在同年的第二届国际湿地论坛上向全世界进行推广。而今,内涵更广外延更宽的二期工程即将在10月1日掀起盖头。

  充分汲取一期工程成功经验

  二期工程内涵更广、外延更宽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的建设,初步取得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丰硕成果。水质有了明显改善,除沿山河外,园区大部分地点的水质均提高了两个标准,个别区域达到了三类水质,单项指标为二类、三类水质的地段明显增多,“杭州绿肾”正渐进地发挥出重要作用;动植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加到262种,形成了多样性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鱼类及水系动物达到50种,鸟类由原先的89种增加到126种,已占全市鸟类种类50%。2005年5月1日~2007年8月31日,累计接待入园游客169.8万人次,其中公众开放日、持IC卡、特殊群体免费入园106.9万人次。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西溪自古以来就是锦绣江南的水乡田园,文人墨客心中的世外桃源,高人隐士眼里的人间净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的成功建设不但赋予了西溪新的生命,也为二期工程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5月18日,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宣布启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工程。二期工程东起紫金港路西侧绿化带,南至天目山路,西至一期工程及三期工程东界,北至文二西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89平方公里。

  在原湿地二期近83万多平方米民居、企业等建筑星罗棋布的情况下,拆除建筑79万平方米,保留、修复、改造建筑总面积为12.95万平方米,其中保留民居31000平方米,建筑总占地面积80470平方米,容积率0.0265,绿地率89.01%,建筑密度1.63%;清运垃圾260余万立方米,对1178个鱼塘进行了清淤护岸;二期工程共安排地下车位325个,地面车位210个。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包括了“一片、两区、三带、五廊”的整体结构,将展现整个二期工程范围内“东静西闹,南雅北俗”的布局特征,同时二期工程规划充分考虑了与一期工程和规划中的三期工程的衔接。二期工程在汲取一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以生态保护为主题,修复培育现有的池塘、河汊、港湾等环境的次生态,形成各类湿地生物栖息地,展示其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历史文化为内涵,恢复秋芦飞雪、高庄宸迹、河渚听曲、曲水寻梅、柿林秋色等景观;以生态旅游为主线,修建生态廊道,串起湿地生态景观及文化景观,打造高品质的湿地生态教育基地和休闲度假区。二期工程相对于一期工程来讲,内涵更广、外延更宽,通过实施二期工程,将进一步保护与展示西溪湿地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完善湿地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功能、生态科学研究功能、生态科普教育功能。

  生态优先与以人为本兼顾

  让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交相辉映

  西溪湿地二期工程继续坚持一期工程的 “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努力落实恢复生态、体现差异、健全功能、打造精品四大要求。建成后的二期工程将进一步保护与展示西溪湿地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生态科学研究、生态科普教育功能。

  恢复生态。一是坚持“生态设计”理念。专门聘请了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生态咨询专家组,对各项规划和建筑的设计进行生态评估,确保既尽可能降低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又使建筑与周边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在“借景入室”上多动脑筋,更积极地发挥生态西溪的作用。新增建筑注重引入西溪的元素、符号,做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二是设置了生态保护区。目前已明确福堤以东规划为生态保护区,在该区域应尽可能减少人类进入和干预,同时结合局部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营造适应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三是采取生态保护措施。无论是道路、建筑,还是旅游设施的配置,在与生态需要相矛盾时,都无条件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好柿基鱼塘、桑基鱼塘这些次生湿地的标志,加强湿地生态植物的培育,采取截污、疏浚、引水、生物防治等措施来改善水质,通过生态廊道建设来保证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努力改善优化西溪湿地现有生态,形成与国家湿地公园相匹配的生态环境。四是落实工程施工的生态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巡查制度,对非工程需要造成生态环境和植被破坏的情况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赔偿及生态修复责任。采用先进的绞吸式清淤、管道输送、生态区外装船外运的作业模式,既实现清除富营养层,提高水质的清淤目的,又在施工过程中体现对水环境的最小干预;继续延用一期原生态驳坎方式,在满足工程强度要求的情况下,采用树桩护堤护岸。

  体现差异。一是景点景观体现差异。高庄和洪钟别业等二期独有的代表性文化展示点,按照明清典型湿地园林风格,做精做细;曲水庵、河渚街、交芦庵、蒋村集市等文化景点主题、风格和建筑形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卖点”,明显区别于一期工程。二是打造“二堤”。福堤和绿堤是贯穿二期的主要交通路线,也是区别于一期工程的主要特征,认真开展“二堤”的形态、功能等研究,发挥其固有的交通功能,同时把它们打造成二期的独特景观。福堤是民俗风情景点集聚与历史文化展示的文化堤,绿堤是穿越核心保护区、湿地生态植物园和湿地生态主要科研科普项目集中布置的生态堤。三是引入城市更新理念。按照“和而不同”要求,设计修缮各历史时期的西溪典型建筑,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做到“应保尽保”,打造独具西溪湿地特色的“民居博物馆”,展示西溪湿地的历史脉络。二期内共保留民居建筑31000平方米。

  健全功能。按照“建筑服从功能”的理念指导建设设计,二期内没有摆设性、装饰性的建筑,每处建筑物(构筑物)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业态设计上,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为内涵、以旅游为载体、以科普研究为亮点,优化科普、文化、旅游服务、休闲四大类业态布局。施工建设注重吸收西溪湿地特有的元素和符号,与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相得益彰,满足展示、科普、研究等功能需求;重视了游客的可达性与舒适性现实需求,利用保留建筑、新建建筑及服务设施,解决在湿地内使用各种交通工具以及停车、换乘、旅游服务等问题,更好从节点和细节上考虑人性化功能。二期共设了4个出入口,并增加了电瓶车这一交通形式,提高了交通的便捷性,同时在主要建筑中安装空调、设置景点多语种介绍、安装西溪特色小品家具等,给游客以舒适感、亲切感和美感,二期工程将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旅游、科普、科研的好去处,从中充分得到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和生态的教育。

  打造精品。西溪二期工程吸引游客的最大“卖点”,就是打造好科研科普、标志性景点、历史文化三大精品亮点,重点做好 “两堤(花蒋路和文三西路延伸段改路为堤,分别称为福堤和绿堤)、两园(高庄和洪钟别业)、两庵(曲水庵和交芦庵)、一馆(中国湿地博物馆)、一街(河渚街)、一市(蒋村集市)”景点恢复、建设。按照“生态化、差异化和功能化”要求,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一是景点做精品。按照明清典型园林风格,做精做细高庄和洪钟别业等二期工程独有的代表性景点;河渚街、蒋村集市等景点的建筑风格和形态,注重细节与工艺雕琢,让游客能耳目一新;以业态为龙头,整合历史、文化、科普、研究、展示和餐饮、休闲、娱乐等各种资源,建好“西溪七景”、中国湿地植物园和中国湿地博物馆等一批多样化的特色业态,努力打造重量级的精品景点。二是“两堤”做亮点。精心实施福堤、绿堤 “两堤”建设,使其成为二期工程的独特景观,努力把福堤打造成为民俗风情景点集聚与历史文化展示的文化堤;努力把绿堤打造成一条生态科普科研的长廓,形成全国首个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展示基地。三是建筑做特色。处理好新建筑与老建筑的关系,把新的建筑元素与老的建筑元素有机结合。按照“修旧如旧”原则,精心修缮各个历史时期西溪的典型建筑。按照“似曾相识”要求,努力建好一批既有西溪元素和符号、又有震撼力的标志性建筑,真正赋予西溪湿地建筑鲜活的生命力。充分体现西溪湿地桥梁的多样性,保留修复西溪湿地现有老桥,建好“桥梁博物馆”。

  独特景点尽显历史内涵

  西溪二期魅力面纱待您掀动

  两堤:福堤、绿堤

  福堤,由原花蒋路原路修复而成,保持原路幅不变,为湿地二期工程的南北两个出入口,可通电瓶车,其他交通车辆限制通行。该堤为民俗风情景点集聚与历史文化展示的文化堤。沿线恢复、修建以“福”字命名的六座桥梁,分别为“元福桥”、“永福桥”、“庆福桥”、“向福桥”、“广福桥”、“全福桥”。其中“元福桥”为保留桥梁,即原王家桥;改造三座桥梁,即“向福桥”、“广福桥”、“全福桥”;其余两桥因生态廓道沟通需要而增建。

  绿堤及湿地植物园,在原文三西路修复而成,依托文三西路两侧丰富的植被群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对出入交通的限制,对科普内容的全面展示及适当的服务设施的安排,建成露天的西溪生态动、植物博物馆,打造一条生态科普长廓。该堤穿越核心保护区,是湿地生态主要科研科普项目集中布置的生态堤,沿线包括湿地植物群落展示带、亚热带湿地植物展示区、湿地经济作物区、湿地水生花园区等一带三区,并以一带三区为核心形成湿地植物园,目前共展示湿地植物品种700余种。

  两园:高庄、洪钟别业

  高庄,又名西溪山庄,俗称西庄。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之间,按照清代典型湿地园林风格修建,做工精细,是清代礼部侍郎高士奇在西溪的别墅。据记载,1689年康熙帝巡幸西溪时,在西溪山庄“登楼延尝,临沼清吟”写下五言诗:“花源路几重,柴桑出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岸古”。并亲题《竹窗》二字,赐给高士奇。后高士奇把康熙驻跸之亭,敕名为“宸鉴亭”,把康熙到过的池命名为“御临池”,把康熙的诗铭刻在石头上,把康熙写的“竹窗”二字做成匾额,悬挂于正堂上。一方面着重体现接待清代康熙皇帝的空前盛况,另一方面体现高士奇寓居西溪,其私家园林“华贵、繁复、绮丽、雍容”特色,填补了杭州久已湮没的私家园林的缺憾,亦为西溪二期的一大看点。

  洪钟别业,为明代园林,按照明代典型湿地园林风格修复而成。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它是明代嘉靖年间刑部尚书洪钟在辞官归隐之后修建的私家园林。《西湖志纂》记载:“洪园,在河渚东,《钱塘县志》:明刑部尚书洪钟别业,今余地已属他姓,惟小邱犹存,茂树森阴,尚可登眺。”清初,吴任臣《游洪氏园诗》:“秋宪当年赋遂初,槿离茅屋树扶。一溪香雪长携屐,满院萝阴正读书。乍可山如入影澹,无妨月夜照台虚。荒烟此日迷花坞,十笏模糊指旧庐。”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洪钟别业的别具一格之美。曲塘修竹,门径遐僻,茂树森荫,槿篱相扶,西侧堤岸葱茏,东侧一畦浅滩中的野茭白,具有湿地的野性和纯美,周边景致以“清旷萧疏”为特色,田园风味比较浓厚,与彰显富贵荣华的高庄形成鲜明对比。具有明朝时代风格,前院后宅的结构之精、布局之奇的建筑群洋溢着诗情画意。

  两庵:曲水庵、交芦庵

  曲水庵,明代崇祯元年古德法师所创建,基从水筑,非楫莫寻,陡暗为门,门迎曲水,而得名。庵寺布局较有特点:庵之中堂,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东南两庑为香客禅室。禅室左边有楼。奉普门(观世音)像;下为讲经堂。又东叫怀阁,以其面西,有怀念所归西天佛国之意。庵之四周,临水种竹,长河潆饶,汇为放生池。

  交芦庵,又名芦庵,初建于宋代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是供军兵奉祀香火之处。明万历初年(1573年),正等院释如觉改名交芦庵。建筑遗址保留,三面环水,环境清幽,近代礼堂建筑外墙并存,池塘河道仍存,2株古盘槐长势良好,具有较高的观赏、历史、科学考察价值。

  一馆:中国湿地博物馆

  中国湿地博物馆,此馆为国内首个专业湿地博物馆,初步定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正在建设过程中。整个湿地博物馆占地面积达20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的、以展示中国湿地为主题的湿地博物馆,也是一座集收藏、研究、交流、宣传、教育、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由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矶崎新精心设计。展览由“湿地世界”、“中国湿地”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部分组成,强调科普性、知识性、教育性、休闲娱乐性,通过展示湿地科学知识、中国湿地资源状况以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等内容,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和传播湿地科学知识,宣传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

  一街:河渚街

  河渚街,“河渚”地名由来已久,清代康熙《钱塘县志》记载:“河渚本名南漳湖,又曰蒹葭深处,又曰涡水,俗称河水,沙屿潆洄,秋深荻花如雪,故其地又名秋雪,再进为深潭口,断岸非棹不能渡。”据《西溪湿地历史文化调查考证报告汇编》第二集记载:河渚范围较广,深潭口在河渚,需要船行登岸;有高僧名士隐居,洪园、宜园、白凤书斋都在其中,并有历代名人居住的淇上草堂和宜园。修建后的河渚街位于深潭口村与三深村交界处,具有 “深、幽、雅、灵、息”的“以岛为家、以桥为路、以舟为马、以水为田”河渚地方特色的水乡街市。河中有小洲,洲上有民居、宗祠、街巷、宜园园林、庙庵等。游人于此可在茶馆欣赏越剧、评书,也可在蒋相公祠堂瞻仰蒋氏三兄弟的义举,可以游逛制作西溪特色商品的“七店八铺”,更可以于波光粼粼间品尝水乡渔味,欣赏水乡具有“柳烟、水烟、炊烟”村落风光。

  一市:蒋村集市

  蒋村是河渚一带最兴盛的集市。蒋村之名,始于南宋(南宋《咸淳临安志》卷30《市里》有记载)。相传宋代蒋相公三兄弟后裔就是河渚的先民,蒋氏逐渐繁衍成一大姓,并以蒋姓命名村坊。蒋村到明末清初形成农村贸易集市。清代,蒋村建制为市。如今的蒋村集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集市,河渚密布,曲水环绕。集市上有小型水产市场供市民选购鱼虾,河中有小舟捕鱼、虾、蟹、鳝,并现捕现售;河渚旁鲜美的笋、芦、桑椹、红柿、紫菱在街上可买。主要景点是演武场,有比武擂台可观看西溪民间武术表演,在水荡边可观看船拳表演。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又好又快在浙江 0001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
“十一”有限开园
2007-9-29 浙江日报000122007-09-2900011;浙江日报000122007-09-2900012;浙江日报000122007-09-2900013;浙江日报000122007-09-2900014;浙江日报000122007-09-2900015;浙江日报000122007-09-29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