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到分水,这个辖属于杭州市郊桐庐县的小镇,总有一种亲近感。镇域不大,即便如今已颇为发达了,最繁华处仍是分水江畔的那一块;这里空气清新,从天目山南麓吹来的风在山间小盆地上空轻快掠过。这样美丽的小镇,在江浙一带自然数不胜数,各有来历,各具神韵,都能让你流连忘返,但对文人来说,分水所拥有的特殊头衔更容不得忽略。笔墨堪称文人身体的一部分,在这冠以“中国制笔之乡”盛名之地徜徉,听着年产60亿支笔的传奇故事,特有的亲近感还不着着实实地淹没你么?!
江南一带,历代对制笔的重视,以及制笔工艺方面的成就,世所公认。宋岳珂所著《玉楮集》中,有一首《试庐陵贺发竹丝笔诗》:“此君素以直节名,延风揖月标韵清。何人心匠出天巧,缕析毫分匀且轻。居然束缚复其始,即墨纡朱封管城。世向官爵岂必计,且幸一家同汗青。”此诗高度赞颂了笔匠贺发的超凡技艺。宋陈槱在《负喧野录》中说:“吴俗近日却有用竹丝者,往往以法揉制,使就挥染。”而据史籍,鼎盛于元明清三代的浙江湖笔,其造笔之羊毫,精品大多出自嘉兴一带的山羊毛,而竹管则选择天目山麓的矮竹属的鸡毛竹。
分水镇的制笔业同样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对杭州圆珠笔厂的夫妇前来分水镇儒桥村看望正在这儿插队当知青的儿子,无意中发现了这儿盛产的极适宜于制笔的鸡毛竹,便建议村里办一家竹竿笔杆厂,岂料这竟是“中国制笔之乡”传奇的起始。几年后,塑料圆珠笔开始流行,分水人很快从上海淘来旧注塑机和旧模具,做起了塑料管的圆珠笔,后来又揽及中性笔、水笔的生产。一开始,生产一支笔的利润据说只有几分钱,但由于走上了规模化的路子,滴滴水珠聚成了涓涓溪流,成了分水江,浩浩荡荡地汇入富春江,这势头就谁也不敢小觑了。如今,全镇已有制笔企业600余家,仅民间投资制笔业的资金累计达7个亿,2006年的销售产值达37.5亿……绝对都是些让人心跳的数字。
圆珠笔,这种由美国人劳得在1888年发明的现代书写工具,由于携带的便利和书写的流畅,已为当今人们普遍接受。中性笔、水笔之类,其实都是由它所衍生。事实上,硬笔书写工具自古就被国人热衷。“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之以书刀。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明·罗欣《物原》)尽管在展示书法艺术方面,圆珠笔之类无法与毛笔相匹敌,但其与生俱来的种种好处,仍诱惑着人们自觉以它作为日常书写工具之首选。这让我想起七十多年前,当钢笔传入中国,国粹派对此拒用,生怕毁了中国传统文化时,章太炎先生的一段檄文:“以铁笔(即钢笔)作千字文,书杂行、草,往往一笔成之,以为依此作字,可以省目力,竞寸阴。”(《〈一笔行书千字文〉序》)这话似乎完全可以拿来,以论证圆珠笔之优。
唐耿湋醉迷于宣笔,曾写下《咏宣州笔》一诗,一时被人传诵。今抄录于此,以此表达一份敬意。显然,将这四句颇有气势又不乏浪漫的诗赠予桐庐分水的现代制笔业,是十分贴切的:“落笔警风起,摇空浥露浓。丹青与纪事,舍此何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