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嗣良在玉环县城关镇经营一间豆芽小作坊已有4个年头,与县里其他73家豆芽小作坊一样,过去由于设施简陋、卫生不达标,一直无法取得食品生产加工许可证。今年初,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74家小作坊联合成立了2家专业豆芽生产企业。如今,章嗣良的身份是玉环县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总管。他感触地说:“标准化生产豆芽,质量有保证,群众很满意,效益也有提高。”
一棵小豆芽的嬗变,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百姓食品质量安全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我省从维系民生的食品质量问题监督入手,狠抓产品质量提升工程。8月底,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经贸、商检和药监等部门携手联动,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出重拳 扫“死角”
我省衢州与安徽黄山、福建南平和江西上饶四省接壤,一度白酒造假的小作坊较多。制假者往往闻“查”而避,在四地之间与执法人员打起“游击战”。
在国家质检总局驻浙江工作组的协调下,9月5日,相邻四市开展了省际执法联动。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合执法组一路奔波,突袭藏身于养猪场边、农户杂院里的白酒小作坊,就地封存了劣质白酒,永久性拆除了生产加工设备。
据不完全统计,专项整治行动以来,我省共出动执法人员7万余人次,立案查处案件3000余起,20余名制假售假者被移送公安司法机关,一大批无证无照的窝点被取缔。
在清理质量“死角”的同时,全省各地执法部门还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对屡查屡犯的违规企业“重典”处罚。无证生产饮用水案值2.4万元的温州双岙天然水饮品厂,被质监部门处罚48万余元,成为专项行动以来我省重罚“第一案”。这一开创我省质量行政处罚先河的罚单,向全省不法生产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彰显了政府执法部门整治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重维权 搭平台
专项行动以来,我省各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治理原则。在大力打击重特大和区域性制假售假案的同时,重点从制度上和源头上建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为广大消费者搭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平台,让群众成为整治行动的直接受益人。
食品安全的源头在企业。中秋节前,平湖市某月饼生产企业启动召回机制,将受检不合格的970只问题月饼召回,并在质监部门的监督下公开销毁。嘉兴市质监局在全省率先推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问题严重的食品须在72个小时内召回。
此外,9月7日,省工商局发布了全国首个《流通领域食品销售者经营行为规范指引》,明确规定“所有食品合理期限内允许无理由退换货”。消费者将有权对问题食品大声说“不”。
优服务 创机制
现在正值鱼虾上市的高峰时节,对于温岭市石塘海虾产销合作社的23户渔民来说,今年丰产不愁销。9月4日,合作社领到了质监部门颁布的市场准入“通行证”——QS证,产品开始供不应求。
说起无证的日子,渔民王连方直摇头。单门独户搞渔货加工很难取得许可证。专项治理开始后,他们的产品因无证在外地被执法部门扣压。“产品要想生存,质量最关键。”痛定思痛的渔民主动找到当地质监局。温岭市质监局一方面派人指导他们按照标准化加工生产,另一方面引导他们走联合之路,半个多月后,合作社的海货加工全部达到规范化生产要求。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以来,我省充分运用市场准入机制,对食品加工业全面“洗牌”。在破解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整治难题的进程中,质监部门探索出了“专业合作”、“龙头带动”、“协会推动”、“股份联合”和“区域集中”等五种创新模式。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整治过程中小企业、小作坊主的观念出现了明显变化,由过去怕执法人员,到如今主动请执法人员上门帮助规范。今年中秋,我省一大批月饼加工小作坊联合成为20余家新企业后,立即向质监部门提出了QS认证申请。在最近一次月饼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上述企业的月饼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质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省政府宣布将设立“省长质量奖”,推动“浙江制造”全面提升质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