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富,“脑袋”也富
——温岭市基层文化建设纪实
□ 俞益成 张敏
温岭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是祖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曙光首照地,也是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地。辖11个镇5个街道,837个村91个居,人口116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
近年来,温岭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机制灵活、市场活跃、民资丰厚等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居全国百强县市的34位和14位。
“口袋”渐富的温岭人温饱思乐,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建设,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自己的“脑袋”,生活越过越滋润。
政府顺民意,
普建农民求乐阵地
农民求乐,政府咋办?
温岭市的做法是政策引导,先建农民娱乐阵地。2004年,温岭市将建设基层文化俱乐部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来抓,出台了《温岭市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实施意见》,并针对各村不同经济情况提出不同创建要求。对集体经济发达的村,要求俱乐部建设上档次,对集体经济欠发达的村,要求俱乐部建设能发挥基本功能,满足当地群众的求知求乐需求。市政府每年拨出80多万元用于俱乐部建设专项奖励,对建成一、二类文体俱乐部的村分别予以2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各镇(街道)相应出台奖励政策,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文化俱乐部建设。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激励推动了各地文体俱乐部建设,到2006年底止,全市共创建文化俱乐部615家,建成率达66%,走在台州市乃至全省前列。
农民“种文化”,
普建团队农民自娱自乐
有了求知求乐的场所,接下来就是怎么带领农民娱乐,让农民天天乐,而且乐得有意义、有滋味。这可是个不小的难题。温岭市通过抓基层文化俱乐部的农民文化团队建设,破解了这道难题。
在建设农民文化团队过程中,他们通过调查研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新建适合当地的文化团队。同时,在原有群众松散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完善,形成固定的文化团队。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各俱乐部建设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队伍,对民间艺术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继承。如太平的洒尺、温峤上墩的滩簧、石塘的大奏鼓、大溪殿下的莲花落、大溪潘郎的舞五兽、潘郎锣鼓等民间艺术,均在当地文化俱乐部得到了传承。据统计,全市目前已建的615家文化俱乐部中,共有各类农民文化团队549支,队员9110名,主要以文艺表演和体育健身为主。
在建好农民文化团队的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农民文化团队的培训管理工作。各镇、街道精心策划,调动当地文艺骨干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专长,使他们成为相关文化团队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如大溪镇专门聘请100多名村级文化宣传员,负责俱乐部的日常管理及文化活动工作。此外,文化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经常派业务骨干上门开展辅导培训。针对部分村俱乐部缺少业务辅导人员的现状,市文化馆将2006年定为下基层服务年,建立了群众文化辅导员和联络员制度,把16名业务干部、后勤干部分成8组,下乡当文艺指导员、联络员,并规定每月在基层辅导不少于5个工作日,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活动为载体,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让农民乐一时不难,要让农民乐不厌可难了。温岭市找到了解题最佳方法,那就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农民乐而不腻。
在文化俱乐部创建过程中,他们坚持辅导与督查并举、服务与管理并重,做好因势利导工作。首先采取各种措施,设计各种载体,利用各种机会带动各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了有效推进基层文化俱乐部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同时,促进全市各类农民文化团队的广泛交流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多次举办了村落文化展示、文化俱乐部健身操大展示等活动。2004年,还举办了全市文体俱乐部运动会,共设置8个大项29个小项的比赛项目。为让运动会更贴近基层、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他们将市级比赛放在村里办,把大部分的项目分别安排在一些运动基础好、设施相对先进的文体俱乐部举办。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组织大规模的俱乐部文化团队大展示活动,3000多名农民参加,年龄最大的近80岁,最小的不到15岁。展示的内容新颖活泼、形式丰富多彩。引导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活动,是温岭市的一条成功经验。他们以“特色文化俱乐部”创建活动为载体,推动基层文化俱乐部经常开展一些具有特色又深受欢迎的文化活动,从而营造乡村文化的良好氛围。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可以适度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口味。在坚持多年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中,温岭市的文广新局、体育局、卫生局、科技局、人口计生局、法制局和文联、科协等部门,利用“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健康工程”、“婚育新风进万家”和“法制宣传月”等载体,经常联合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进村、送春联进农户活动,受到农民兄弟的一致好评。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中,他们还十分注意对乡村文化的培育、扶持,每次都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当地群众创作、由农民兄弟自己参与表演的乡土节目,如三句半、洒尺、莲花、道情、方言小品、方言快板等,常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共鸣。此外,各镇、街道也经常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松门、大溪、泽国等镇,组织开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周、农村文艺大汇演、民间艺术节等活动。横峰街道还举办了农民文化节。
与此同时,该市开展数字电影、电子图书、民间戏曲下乡,繁荣农村文化。2005年以来,国家、浙江省、台州市相继出台了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战略部署,主要内容是:在21世纪,每个月每个村放映一场电影。为深入实施这一农村文化工程,该市花大力气做好各种基础工作,数字电影普及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坚持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有偿服务”的方式,在全市农村放映公益性电影和民营公助性质的电影,其中公益性质电影全部是数字电影。市政府每年拨出专项经费50多万元,补助农村电影放映。据统计,2005年以来,温岭市共送电影下乡8700场次。2007年温岭市计划再放映5000场次,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等,先后3次到温岭市视察数字电影放映情况,考察了横峰街道文化站和城北街道琅岙村电影放映点,对温岭市的数字电影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多年来,温岭市图书馆一直坚持“送书下乡,服务群众”活动。近3年,共送书下乡21次,送书13041册(件)。随着温岭农村电脑普及率逐年提高,图书馆还创造性地把电子图书和其他数字资源送到了农民的家中,及时向他们开放了电子图书账号的免费注册服务。全市各地的农民,只要发邮件到温岭图书馆申请一个电子图书账号,足不出户,就能在自家的电脑上阅读5万余种、近10万册的电子图书和近200册数字化家谱及其他地方文献。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及时调整采购方向,把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相关的各类种养业的图书,以及一些科普读物作为采购重点,极大满足了农民兄弟对图书的需求。2006年,该馆还专门开通了参考咨询QQ群,农民读者只需在群里留言,即可免费获取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中宏数据库的相关资料。今年,温岭市政府把包括图书下乡在内的和谐文化建设,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十大重点工程。
温岭的民间剧团是温岭文化工作的一大亮点。全市目前共有20多家常年演出的民间剧团,它们不但在温岭城乡各地、台州城乡各地演出,也经常活跃在宁波、温州、绍兴等地,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温岭的民间剧团在运行机制、适应市场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运行机制灵活。剧团出资人往往就是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经营负责人,实施团长负责制、演员招聘制和全员责任制等体现责、权、利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剧团内部严格实行按劳分配,管理方式十分灵活。其次是市场定位准确。民间职业剧团把根扎在文化生活相对枯燥的农村,为农民演戏,极大地满足了农民渴求戏曲观赏的需求,同时,也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拓展了广阔的演出市场。第三是演出剧目丰富。温岭市的广大民间剧团能演出大量的路头戏,同时也能演出专业剧团常演的剧本戏,剧目丰富多彩,广受群众欢迎。
2003年,温岭越剧二团代表浙江民间剧团,参加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皇帝告状》、《相思奈何天》两个剧目分别获得演出金奖、银奖,市政府给予20万元的奖励。2004年8月,该团又应邀晋京,在中国戏曲学院剧场演出金奖剧目《康王告状》大获成功,受到了《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的关注。2005年12月14日,温岭越剧二团又作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受到国家有关部门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