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有一个想法,由于没参加高考和考研,于我而言是相当大的损失。这倒不是说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残缺,而是说在心理承受力上失去了极好的锻炼机会。以后我要尽可能地找机会去经历一些风雨,让自己长得健壮些,解决问题会更老练些。”这是陈慧超给父母的一封信。
陈慧超当年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时并不高兴,曾经发牢骚说可能考上更理想的高校。当时陈继武就开导她:凡事应该有长远的目光。
由于大学和研究生都是保送,陈慧超把未能参加高考和考研当成终身遗憾。所以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夕,她作出了考GRE出国的决定。在此之前她写信给家里,坦陈了这一想法。她还告诉父母自己参加实习的经历,说自己深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
1999年,陈慧超开始了艰苦的GRE考试准备工作,她的感受更深刻了。那段日子,陈继武夫妻为了不让女儿受累,经常问她是否需要家里的援助,陈慧超每次写信都说不需要。她告诉父母,自己已经找了一份家教,完全可以解决生活问题,这让陈继武很欣慰。
尽管这段日子很累,但是陈慧超还是以苦为乐:“我现在越来越明白,为什么每次去北大、清华听讲座,那儿的学生在讲座开始前都人手一本英语词典埋首狂背了。当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时,他是愉悦而轻松的。”正是这种心态的推动,使陈慧超走出国门后克服了一系列困难,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学业,并跨入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工作。
351封家信,串起了父母和女儿之间的绵绵情意;351封家信,蕴藏着段段教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