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19页、38大项的《行动纲领》中,“追溯源头”成为一个最显眼的词,贯穿整个《行动纲领》。
2006年,在全国人大农委牵头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农业部等多部门历时3年多的起草、讨论和修改后,经全国人大三审通过。
“别看这和食品安全没直接关系,实际上其最大作用就是保证食品在源头上的安全。分散的农民通过专业合作之后,可以按照标准共同购买一些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标准化生产,这样能够在质量上有保证。”李士靖表示。
同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 2006年11月1日正式实施。2005年,《畜牧法》已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畜牧法》规定的各种信息和内容,可提高养殖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保证全程监管‘有据可查’,从源头上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李士靖说。
目前,《水法》、《食品安全法》也在讨论制定之中。2006年,国家重新制定了饮用水的国家标准,各项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
2005年8月,《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草案也已提交北京市人大审议。与此同时,参照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专家组建立并实施供应奥运食品的安全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并实施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标准化的配送体系。
现在,奥运食品被分成了28个大类,450多个品种,预计奥运会期间将扩大到65类3900种。
“所有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都有记录在案。”李士靖告诉记者,北京奥运期间,大米、面粉、油、肉、奶制品等重点食品届时都将实行统一配送、统一车辆,拥有一个“电子身份证”——全部加贴电子标签,并建立数据库,全程追溯。奥运会期间,只要一扫描就能知道食品的生产日期、施药、用药等相关信息。
“北京已建立覆盖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被追踪到。”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工商局局长张志宽表示。
该系统在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由市、区两级工作平台构成,覆盖内部综合业务网、北京市政务专网、互联网和移动执法网等四个网络,包括日常监管、市场控制、信息发布、监控信息、统计分析、地理信息六大功能模块,并覆盖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如果运动员在奥运村选取某种食物时,其胸前的就餐胸卡就会自动将这种食物读入,如果发现了有问题,从发现到人员出动、进行检测只需很短时间,甚至运输过程出现问题,具体到哪一辆车、哪一位司机在什么时候运送都能很快被查出。
在确定结果之后,会迅速通知经营者、生产者将食品下架。
“利用多媒体通知发布系统,全市6.5万余名食品生产经营者可在半小时内全部收到相关市场控制指令,对不合格食品主动下架、召回。”张志宽表示。
为使这种“问题”发生降到最低的程度,食品本身的各个环节也加强了自检检测。北京市目前已针对重点食品的化学性、生物性等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监测,每年抽样10万个,作为系统、全面分析和评价本市食品安全状况的基础数据。北京市六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与国家法定检测机构协作,建立了食品自检室,在57家大型连锁商场、超市的食品配送中心建立了快速检测室。
食品安全与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并列成为北京市四个主要安全领域,北京市政府也确立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各部门、各区县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控制体系中的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行业管理责任、综合监管责任和属地的监管责任。
“我们特别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张志宽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