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全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时,樊杰所在的课题组提出了10个指标,以县为单元进行了一整套的基础评价。
10个指标分别是:可利用水资源、可利用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自然灾害危险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程度、交通优势程度以及战略地位。研究者据此被分为若干个小组,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发展潜力三方面,对我国陆地国土空间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在10个指标中,6个是基于资源环境方面的因素。
“从事可利用水资源分析的,就是水资源方面的专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的基础研究队伍,由水土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地理科学、遥感技术、区域科学、城市科学以及乡村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与规划等多学科专家构成,阵容空前强大。
王东祥也表示,在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过程中,一些地区也利用了相当先进的技术手段。
例如温州市就选择中心城区、县级市市区、县城、街道和乡镇为基本空间评价单元,对全市区域进行了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启动了温州大都市1∶1万比例尺的航空摄影,并测1∶5000比例尺的数字地图,覆盖了温州大都市区3000多平方公里。
“任何一个区域,既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功能,又承担着资源合理开发、生态保护领域的功能。”樊杰说,比如东部地区,它是支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若着眼于资源环境系统,它在海岸带的保护、海陆统筹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必须科学认识、合理培育、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综合功能。”
他说,从一开始,高层的思路就是“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这一回,中国打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思维与模式,首先对一些地区经济开发和增长,明确地说出了“不”字。
20年的高速增长,长三角地区应该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承担更高层次的功能。但事实上,很多地方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发展路径,依然沿用着过去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低层次发展模式。下一步,必须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不能一味地支持加快发展,而是要更多地思考,怎么样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和谐地发展。”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刘亭说,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跨行政区域的共同利益,“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维来统筹好人口、产业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