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一个和谐社区的文化故事
· 西子湖畔的艺术空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这里唱响了杭州第一首社区之歌,这里有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民间春节晚会”……杭州“坤和会”属下的白荡海人家、山水人家与亲亲家园3个居民小区,如火如荼的文化故事编织着社区温馨和谐的氛围。
一个和谐社区的文化故事
■本报记者 章瑞华  实习生 吴杨洲
  8月初,讴歌和谐生活,展示人间温馨,杭州第一支主题为“我们是一家人”的社区之歌征集活动在这里火热推出;

  9月初,一年一度由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民间春节晚会”,在这里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筹备……

  这个社区,就是杭州“坤和会”属下的白荡海人家、山水人家与亲亲家园3个居民小区。顶着暑热,记者连着几个周末来到居民中间采访,亲身领略了这里同样如火如荼的文化故事与温馨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故事—1】 

  开创先河的社区之歌

  【人物特写】8月暑热,家住杭州白荡海社区的王爱梅,晚饭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带女儿梅丽莎出门散步,而是早早来到书房。母女俩坐在电脑前,女儿梅丽莎时而侧过脸与母亲交谈,时而敲击着键盘,文档上的方块字,在一行一行地增加:“让爱围在我身边/让爱丰富你生活,爱在你我家/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是梅丽莎为社区之歌征集活动所创作的歌词,一边写作推敲,母女俩还一边在口中轻轻吟唱起来。

  从8月初开始,主题为“我们是一家人”的社区之歌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母亲王爱梅告诉记者,女儿梅丽莎今年13岁,刚上初一,自幼喜爱写作,她创作的《爱在你我家》,成了社区办公室收到的第一篇征歌来稿。

  【记者追踪】“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碧绿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对许多杭州市民来说,应豪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创作并演唱的《梦想天堂》,曲调优美,词句流畅,被认为是近年来谱写杭州歌曲中的精品之作。除了《梦想天堂》,应豪还创作过其他一些公益歌曲,但是为社区写歌,这还是第一次。“这对我来说是第一回,也是一次艺术创作上的挑战。”记者连线采访了身在北京的应豪。电话那头,应豪向记者介绍,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特别忙,除了忙着在北京筹办个人演唱会,他还要考虑为家乡杭州谱写一首社区之歌。今年6月,应豪专门从北京赶回杭州接受了社区颁发的创作聘书。

  来到“坤和会”属下的社区采访,花花绿绿的征歌海报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有些性急的业主边看边掏出手机记录海报上的征稿电话。见到杭州坤和公司客服中心采编经理王卓瑜的时候,她正在忙着整理活动启动以来收到的第一批征歌来稿,其中就有梅丽莎的作品。“通知刚刚发出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她的来稿,速度太快了。”王卓瑜感到有点惊讶。作为杭州首次推出的社区歌曲创作活动,“业主写,写业主”,是这次社区之歌征集活动的最大特色。“我们这次社区之歌的创作主题是体现大家的和谐生活,反映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点点滴滴。”活动甫一开始,业主们参与热情之高令工作人员始料未及,短短数天,便有几十位业主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自己创作的作品,还有的索性送稿上门。

  唱响杭州第一首社区之歌,并不容易。“从征集、初选到最后谱曲、确定,我们设计这个活动的流程就有四个阶段,我们现在做的是活动的第一阶段,也就是素材初选。”王卓瑜告诉记者。这个阶段还有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初秀台”,居民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尽情地“秀”,就像这些年流行的选秀节目一样,“初秀台”实际上就是一种“海选”,业主们可以自由投稿,参与会歌征集活动。内容可以是完整歌曲,也可以是一首诗,几句话,或一段故事。素材征集完毕之后,社区将请业主代表组成评审团,从应征作品中选出优秀素材,再由业主与专业音乐人根据素材创作出多首作品。之后,社区将根据自愿报名的原则,在专业音乐人的指导之下进行歌曲的录制。“录好的作品将在社区内播放、传唱。”这是活动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社区将请全体业主对此前录制并传唱的作品进行公开投票。活动的最后阶段是“终极PK”,业主代表将现场演唱候选歌曲,倾其所能表现歌曲的意境,以争得观众与评委的支持;现场观众则留神倾听每首歌曲,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意境,然后做出投票的选择;专家评委评价候选歌曲的综合水准给予打分。通过上述环节,最终产生社区之歌。其激烈与紧张的程度,将丝毫不亚于“超女”、“加油!好男儿”。

  【故事—2】 

  嘉年华晚会来了“大长今”

  【人物特写】灯光璀璨的舞台上,响起熟悉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音乐,十位身着传统朝鲜族服装的“大长今”登场亮相。她们舞步轻盈,时而低眉,时而垂肩,时而转身,一举手一投足,潇洒柔婉。一舞终了,掌声雷动。这是今年1月20日在杭州黄龙体育馆举行的坤和嘉年华晚会上,来自白荡海社区舞蹈队表演的《大长今》。

  流光溢彩的舞台,载歌载舞的表演,这是每年春节坤和社区组织的嘉年华晚会上都会出现的热闹场面。一年一度的嘉年华晚会,已经成了坤和社区最引人注目的一张文化名片。坤和会下的8000多名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上演连台好戏。从2000年开始,像这样盛大的嘉年华晚会,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

  【记者追踪】8月15日晚8点,在白荡海社区活动中心,社区舞蹈队的五位骨干队员齐刷刷坐在一块,就像是情同手足的五姐妹,你一言我一语,接受记者采访。白荡海社区舞蹈队成立迄今已近3年,已经从最初仅有几位队员发展到现在的30多名队员。“《大长今》演完以后,来的人更多了。”

  说起白荡海社区舞蹈队,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她就是为舞蹈队做了许多指导的朱老师。朱老师今年60多岁,来自温州,退休前是一名京剧演员,在当地颇有名气。尽管舞蹈队的队员们基础参差不一,但在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姐妹们的舞蹈水平都有了长足提高。“别看朱老师60多岁了,外边什么东西流行可全都知道。”领头的大姐笑着说。记者了解到,这支由家庭主妇组成的业余舞蹈队,队员们的年龄构成基本上都在三四十岁,她们大都还工作在第一线。“单位里做公务,回到家忙家务。”她们练习舞蹈只能利用8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一般是早上6点到8点,晚上7点到9点。”在今年的嘉年华晚会上,舞蹈队表演的《大长今》取得了很大成功。一开始,这个节目并不在晚会的节目单上。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晚会导演在看了舞蹈队的排练之后,决定将节目临时加上。演出当晚,“大长今”们虽然仅仅表演了短短4分多钟,但却成了当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的背后是姐妹们辛勤的付出。早在晚会前两个月,舞蹈队就开始了排练。时值冬季,寒风凛冽,队员们坚持排练,那一个个随着音乐舞动的身影也成了社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尽管大伙各有各的家事,但都尽可能为排练让路。有位队员家里有人住院开刀,但脸上却丝毫没有着急的神色,舞蹈所要求的各种姿态,她仍然做得十分到位,排练一结束,也顾不得收拾,搭了辆出租车就匆匆赶往医院。“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天天参加社区舞蹈队排练,增加了队员之间的沟通。接受采访的5位队员坐在一块,谈笑风生,看上去就像是五姐妹一样。“我们俩就住一个楼道,她在楼上我住楼下,原来都不认识,后来参加了舞蹈队才熟悉起来。”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位队员说,她口中所说的邻居,此时正坐在对面点头微笑。

  大概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每年的夏秋之交,当中央电视台开始为新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进行筹备之时,在杭州也有这样一场“民间春晚”在悄悄登场,这就是一年一度的坤和社区嘉年华晚会。毫不夸张地说,坤和社区的居民们对这场嘉年华晚会的期待程度,并不比对央视春晚来得低。杭州坤和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副主任俞滢告诉记者,2007年坤和社区嘉年华晚会是历年嘉年华晚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社区8000多名业主齐聚黄龙体育馆,这样一场规模不亚于当红歌手演唱会的演出,准备工作相当关键。“我们从前一年的9月份就开始着手这场民间春晚的筹备工作,一般要经历4个多月的时间。” 俞滢对记者说。

  如果说央视春晚走的是“明星路线”,那么坤和社区嘉年华晚会则是“平民风格”;如果说明星们都以能上春晚舞台为荣,那么坤和社区的业主也同样以能登上嘉年华晚会而感到自豪。“社区居民纷纷展示自己的才能,希望能在晚会上为大家演出,可惜节目数量有限,所以还要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才能登台。”俞滢笑着说。在2007年嘉年华晚会的节目单上,记者看到,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共安排了20余个节目,其中大部分由业主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节目形式上,不仅有时尚前卫的女子打击乐,也有传统气息浓郁的越剧大连唱,还有社区少儿艺术团表演的模特秀和老年韵律操舞蹈。

  【故事—3】

  退休大妈客串“梁山伯”

  【人物特写】每天清晨,家住杭州城西山水人家社区的李梅娟总是习惯性地在自家阳台上练嗓,“咿咿啊啊”,颇为投入。练完嗓再在客厅里走上几个台步,练习越剧里的走路姿态。有时还换上戏服,甩上几个水袖,一般抖上三四下就可以挥起,水袖在空气中画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弧线,可以说并不比专业演员逊色。自从十多年前退休,李梅娟就成了一名忠实的越剧“票友”。只要有时间,李梅娟与她的戏迷朋友就在社区里为居民演唱越剧折子戏,唱腔婉转,乐在其中。

  【记者追踪】见到李梅娟时,今年64岁的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好多,“或许这都是唱越剧的缘故,唱戏让我的心态越来越年轻了。”李梅娟一开口,就说起了她迷上越剧的故事。1992年退休之后,李梅娟上了老年大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课堂上接触到越剧,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成了一名十足的越剧“票友”。每次上课她总是坐在前面几排,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唱腔,有时还带上录音机录音,回家后逐字逐句学唱。老师教给的各种越剧身段,回家后也对着镜子一遍一遍练习。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李梅娟基本掌握了越剧的基本表演技巧,尤其是台步、水袖、扇子功。

  李梅娟告诉记者,她与20几位志同道合的戏迷组织了一个业余的“金曲越剧团”,常常在闲暇时间排练节目,自娱自乐。社区公园、西子湖畔,处处留下了她们的身影。在今年社区举办的迎新晚会上,李梅娟表演越剧《十八相送》,她饰演的梁山伯一登台便“惊艳”全场,俊朗的扮相与委婉的唱腔感染了全场观众,邻居们称赞她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演员,“其实我也只是业余爱好,只要大家喜欢听我唱,我还要继续努力训练。”在记者面前,李梅娟显得十分谦虚。

  像李梅娟这样有着自己业余爱好的人,在坤和社区还有许多,并且他们还自发组织了各种文体社团。如火红艺术团、合唱团、书画社、篮球队、太极拳社等。2006年,坤和社区举行了近40次活动,参与者近5万人次。既有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合唱团,也有青年人热衷的运动社,还有深受老年人欢迎的腰鼓队,每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对号入座”,自得其乐。“目前坤和社区已经有九大社团、三大俱乐部,参加活动的会员有近8000名。”坤和集团客服部经理黄燕告诉记者。每个社团都有常设的培训交流,各种活动更是月月有。火红艺术团是坤和社区的第一个社团组织,下分腰鼓队、舞蹈队、武术队与戏剧队,成员100余人,是坤和社区众多社团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在2005年10月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书市”的闭幕式上,火红艺术团受邀表演草帽舞。在动听的音乐中,退休的大姐、阿姨们一身亮丽红装、头顶漂亮的草帽,整齐划一的动作与熟练的舞姿,赢得了观众长久不息的掌声。为了提高社团的专业水平,坤和社区还邀请了专业人士作为指导。“别看我们这些社团都是业余的,但我们邀请来指导的老师可都是专业中的专业。”黄燕笑着说,像雅典奥运会男子500米双人划艇冠军孟关良担任了社区游泳俱乐部的名誉主任,著名音乐人、《梦想天堂》的创作者应豪则是社区少儿合唱团的名誉团长。有了这样一些专业人士的加盟,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一个和谐社区的文化故事 ■本报记者 章瑞华  实习生 吴杨洲 2007-9-7 48256F32002924A64825734B002EC3A6[A1-章瑞华≈B1-黄采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