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马恩自然生态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 厚道是条大道
· 纵述千秋 横记百业
· 哲理漫画
· 专家学者研讨毛泽东的“三论”
与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 以科学发展观
统领反腐倡廉工作
· 我国“973计划”取得四大突出成效
·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马恩自然生态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黄 宏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和贯彻这一必然要求,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思想,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还告诫我们:“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环境和生态摆在对人的优先地位的观点,深刻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它充分说明了在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的关系中,自然、环境对人具有客观性和先在性。人本身和意识都是自然和环境的产物,当然人类不是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认识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规律,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一旦人们主观膨胀,违背自然规律,搞什么唯意志论的“人定胜天”,就一定会受到历史的惩罚。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通过劳动这个中介来占有自然界的。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自觉的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样一种相互依赖和双向改造,构成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辩证过程。人们通过劳动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必须产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这样才能进行生产,这样就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就一个社会的和谐来说,当然存在多种需要协调的关系。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就这两方面来说,人与自然、与环境、生态的和谐更具有根本性。它是整个社会各种因素协调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上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自然与生态的平衡和发展,也就是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发展不仅是一个人与人关系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人与人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必然遭到破坏。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全面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把构建和谐社会与贯彻科学发展观高度地统一起来。

  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与一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思想,深刻认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在农业社会,虽然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开垦和砍伐的现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局部性的紧张,但总体来看,人类与自然还能保持总体的平衡和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式,坚持社会视角和自然视角的统一,深刻地揭示了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自然和谐存在着不能克服的矛盾,工业社会一方面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而另一方面工业文明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颠倒——人确立了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而自然则被降低为被认知、被改造,甚至被征服和被掠夺的无生命客体的对象,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矛盾的激化。

  那么,人与自然的对抗是不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呢?对这一使许多人文学家深感困惑的悲观主义命题,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破解的呢?他们认为,文明并不一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对抗过程”,人类完全有可能在与自然的和谐中求得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之所以同自然生态发生“对抗”,无法“和解”,其原因在于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不顾一切地掠夺自然。正是资本追求利润而进行的无情扩张,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使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两极对立”的程度。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尽管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及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产生的生态危机尚未充分暴露,但他们已预测到未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警示人们必须注意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从社会体制方面去分析和批判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他们认为人类只有结成社会,并且“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

  正是从这里,马克思进一步看到了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与环境、与生态的矛盾,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走出人类文明越发展生态破坏越严重的“二律背反”的怪圈,就必须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也就是说,必须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我们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基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种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类与自然的对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与自然的和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矛盾就自然地消失了,也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这种和谐,还需要人们对自然发展规律的自觉探索和把握,把尊重自然和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起来。因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环境和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和基础。

  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思想,充分认识自然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世界性意义,树立关注全人类命运的全球整体发展观。

  在全球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生态价值已经具有超国界的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民间的环保组织、绿色运动蓬勃发展。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0年联合国制订《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到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等5个文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切说明: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全球视野和世界主义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置全球价值于不顾,只盯着本地区的发展,甚至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危机的生态霸权越来越遭到世界人民的谴责。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越来越成为一个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信仰的人类普世价值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充分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生态价值已经具有超国界的特征。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充分表明我们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中国必将对人类、对世界的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今天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认真学习、研究和发掘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精神宝库,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系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教授、少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马恩自然生态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黄 宏 2007-9-3 浙江日报000112007-09-03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