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香林(音译)知道自己不太了解儿子赵承熙。但直到儿子制造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她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不了解他。
弗理工枪击案已过去4个多月,但人们仍在追问这一案件背后的缘由。为什么赵承熙会残忍杀害同学?案发前,人们尤其是家人是否有机会拯救赵承熙?
美国《华盛顿邮报》8月31日报道,弗理工枪击案调查小组8月30日正式公布调查报告。报告首次通过赵承熙家人详细叙述,揭示赵承熙如何走上不归路。
作家梦碎
赵承熙的父母和姐姐先前在律师安排下接受了调查小组3个小时的问询。
调查小组说,他们和警方一直未能查明赵承熙杀人动机。赵承熙的姐姐赵善卿(音译)提出了一条关键线索。
她说,赵承熙刚进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时主修商业信息技术,但大二时决定转入英语系。尽管英语一度是赵承熙的最弱科目,但他坚信,自己能成为著名作家。
赵承熙作家之路却屡屡受挫。赵善卿曾发现一封来自纽约市一家出版社的退稿信,赵承熙自从接到这封信后变得更加消沉自闭,他的英语成绩从“B”下滑到“D”。他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没人能看到自己的才华,怒火在沉默中与日俱增。
赵承熙在家总是不动声色坐在电脑前打字,从不和家人分享他的作品。惨剧发生后,家人才被这一事件和赵承熙的暴力文章震惊。
含泪少年
家人的回忆让赵承熙性格演变脉络逐渐清晰。
赵承熙在韩国出生后不久患上百日咳,后来又被查出心脏有问题。在他3岁时,医生对他实施了侵入身体式检查。从此,赵承熙一直不喜欢别人碰他。
赵承熙在韩国少有玩伴,1992年随父母到美国后朋友更少,唯一能与他顺利交流的是他姐姐赵善卿。
父母一开始还鼓励他多说话,母亲敦促他“多些勇气”。但到他上小学时,家人决定“随他去吧”。
家人利用赵承熙上中学前的暑假带他去接受心理治疗。在特殊疗程中,赵承熙画了许多座既没窗也没门的房子。治疗师当时解释说,这样的画说明赵承熙感到“孤独”。
赵承熙上中学时,因为缺乏社交能力,被要求参加一个特别教育项目以助他顺利融入校园生活。但他上了一段时间后就拒绝再去。他对父母抱怨说:“我什么都没错,为什么要去那里?”
赵承熙上大学前,他的高中老师强烈建议他在离家近的一所较小的大学上学。但赵承熙选中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如愿获得录取通知书。在弗理工,他变得更加孤僻、举止异常。最终,他在4月16日枪杀32人后,自杀身亡。
吴铮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