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生态浙江
3  
PDF 版
· 全省水环境质量三年来明显提升
· 污染减排,浙江在行动
· 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整治情况
· 浦江县三大行业近日通过现场验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8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811”环境污染整治见成效
全省水环境质量三年来明显提升
  曾经,地处水乡的浙江却到处在“喊渴”,水环境污染、水质性缺水让浙江人心痛。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我们的母亲河正日益变得清澈,清秀的容貌逐渐恢复。

  水质量三年间稳步好转

  来自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数据表明:去年,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60.2%的断面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比2005年增加4.1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加12.4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湖库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断面比去年同期又上升了1.8个百分点。全省地表水市界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58.3%,其中钱塘江流域达到77.8%。全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1.4%,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其中全省11个设区城市19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2.4%,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COD、N、P等12项综合指标的评价结果表明,三年来,全省八大水系水质明显改进。其中满足III类水的指标,2004年仅占52.1%,2007年上半年达到63.3%。其中:钱塘江从51.1%上升到64.4%;甬江从50.0%上升到64.3%;椒江从30.8%上升到46.2%;瓯江从92.9%上升到100%;飞云江保持在100%;鳌江从0%上升到25%;湖库从46.9%上升到73.3%。

  从主要污染指标COD来看,达到III类水的2004年仅占81.1%,2007年上半年达到87.6%。其中:钱塘江从84.4%上升到91.1%;曹娥江从70%上升到80%;甬江从71.4%上升到92.9%;椒江从84.6%上升到92.3%;瓯江、飞云江保持在100%;鳌江从50%上升到100%;苕溪稳定在94.4%;湖库从87.5%上升到90%;运河维持稳定。

  氮、磷随COD同步下降。27家重点氨氮排放企业经整改,氨氮排放总量从整改前的16786.92吨/年降至4177.91吨/年,削减率为75.1%。其中钱塘江流域5家味精企业氨氮排放总量从3122.99吨/年削减到247.97吨/年,削减率92.1%。巨化公司全厂氨氮排放总量从1725吨/年削减到1300吨/年,削减率为24.6%。

  在钱塘江流域,17家重点排磷企业的整治效果显著。到目前为止,所有排磷重点企业的总磷排放量从整改前的467.7吨/年降至245吨/年,削减率为46.5%。

  工业污染整治进一步深入

  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来自于全省上下的齐心努力。近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工作目标,“治旧控新”、“监建并举”,全面开展了“811”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各方面工作成效显著,为我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重点区域整治基本解决了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至今年7月底,全省设立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5个准重点监管区,目前已有8个经省政府同意后实现“摘帽”,其他7个监管区也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摘帽”。

  省级重点监管区的整治,也带动了各地设置的71个市级监管区污染整治的深入开展。通过整治,重点污染区域的产业结构得到提升,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群众对区域环境的满意度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缓解了严峻的环境形势。

  重点行业整治已见明显成效。这三年,我省主要抓住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水泥、冶炼、造纸和固废拆解等9个重点行业,积极采取技术改造、关停转迁、增添治污设施等措施加大治理力度,效果显著。

  重点工业污染源整治走向深入。通过限期治理、实施710项重点工业污染整治项目等有效手段,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工业源的污染整治。

  今年上半年省环保局抽检了122家工业企业,平均达标率为78.1%,比2006年增加了22.1%。目前各设区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除丽水为70%以上外,其余均达到80%以上。目前各设区市均无危险废物排放,废旧放射源集中收贮率达到100%。现有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工程杭州市已完成70%,其他各地正在实施中,已实施的企业脱硫率达到50%以上。

  在全国率先建设

  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

  自2004年全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以来,我省按照“数量国内第一,质量国内一流”的标准,以实施《浙江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项目》的形式,全面开展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811”行动计划确定的65个水站已经全部建成,其中32个已通过验收,投入正常运行。其余33个水站正在试运行,计划于本月下旬组织验收。这65个水站主要分布在全省八大水系和平原河网。按流域分布为:钱塘江15个,曹娥江2个,甬江2个,瓯江8个,椒江3个,鳌江1个,飞云江1个,苕溪5个,运河及河网23个,其他5个。按交界断面分为:省界2个,市界8个,县界52个,水源地1个,湿地1个,重要江河1个。在此基础上,我省又补充建设和改造了3个水站(其中钱塘江流域2个,京杭运河1个),目前也已建设完成。至此,全省八大水系和平原河网的重要市、县界交界断面全部建成了水质自动监测站。

  水站基本配置的监测项目为: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或总有机碳以及视频监视仪、液位计和流速流向仪等水文监测设备和分瓶采样器等辅助设备。此外,根据断面性质,在钱塘江的2个断面设置了叶绿素a的监测(主要是监控藻类,如蓝藻等);在所有市界断面增加配置总磷、总氮自动监测仪和流量计,以控制江河中磷、氮等污染因子。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生态浙江 00016 全省水环境质量三年来明显提升 2007-8-31 浙江日报000162007-08-31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