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竹乡品竹
· 手的意象
· 小张当的哥
· 寻工记
· 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
· 奔跑着的火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手的意象
□雷抒雁
  一个人突然“生”出四十双手来;四十双金光灿灿的手,闪射着神秘奇异的光芒。随着音乐的节奏,或伸展、或聚拢、或抖动、或轻舞,四十双手,从掌心和指尖,传递着一种艺术之美,让人心灵为之颤抖;传递着一种奇异的语言,让人心灵为之净化。那一刻,震撼和感动,叫人找不出合适的语言来描述,只觉得眼花缭乱,心花绽放,如同进入另一个神幻的世界。

  舞蹈《千手观音》就是这样在春节晚会的电视荧屏上走进千家万户。那几天,街谈巷议,无处不“千手”。当人们得知那是二十位青年聋哑男女演员的杰作,无不啧声称道。他们竟然依着心灵的节奏,随着导演的手语,演得如此精妙。你不敢相信他们听不见音乐。没有节奏,怎么会如此整体、准确,在瞬间完成复杂一致的动作。你只能把那归为心灵的力量,心灵的智慧和心灵的磨炼。

  千手观音,亦称千眼观音。在《大悲经》中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造像。在我国各地的佛寺里,常常可以看到千手观音木雕、泥塑或彩绘的影像。给我印象最深的,似乎是重庆大足石刻博物馆中的一尊木雕造像,在那里,你会因为木雕艺术和佛教向善精神的凝结融汇,油然生出崇敬和热爱。

  以千手观音为题材创作舞蹈,搬上舞台,大概这还是首次。既然演的千手观音,舞蹈语汇自然在手上。舞蹈靠肢体语言完成,非洲的土风舞功夫在胯,中亚的肚皮舞功夫在腰,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舞蹈功夫主要在手上。手指动作的变化,常常是一种象征,表达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重要的,使人类逐渐结束了树居生活。但前肢发展成手,似乎应在直立之先。手,寻找各种食物发展了古猿的身体和大脑;双手掌握并不断发明着工具,使人最终与猿揖别。手势语言,不只是聋哑人交流的工具;当一个正常人进行口语表述,感觉难以充分表达时,手势语言常常是重要的补充。

  进入艺术表演,手更化为意象,使艺术得以丰富和升华。美国著名现代舞蹈家邓肯,曾经受一句诗的启发:“在南方,有一棵寂寞的棕榈树”,在舞蹈中,加入了手指抖动的动作,用以表现内心的寂寞如风中棕榈叶。她说,后来许多舞蹈家都模仿她的这个动作,但因滥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内在的含意。在佛教里,多手佛还不止是千手观音。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鎏金银棒真身菩萨莲座的底座上,雕有八大明王,有的是六臂,有的是八臂,步掷明王、无能胜明王都是四面而八臂。千手观音是千手千眼27面。如此多“手眼”,正是以喻佛法无边,智慧与力量无穷。传说中的红孩儿,脚踩风火轮,也是三头六臂,武功了得。

  在汉语的日常用语里,“手”的使用,使语汇变得生动、有趣,极为丰富。

  部下是“手下”,兄弟是“手足”;下棋是“手谈”,技巧是“手艺”;办法褒意叫“手法”,贬意为“手段”,狠点为“手脚”;无所不通,就是“手眼通天”了。以“手”指人的,有枪手、凶手、杀手、突击手、狙击手、炮手、写手、一把手……

  以手的动作概括人们的行为和心态的成语和俗语也比比皆是:手忙脚乱、手足无措、手不释卷、拱手相让、敢下毒手、伸手要官、袖手旁观、撒手不管、一手遮天、露一小手、衣来伸手、金盆洗手、空手套狼、棋逢对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已成歌词到处传唱。    

  毛泽东讲话写文章喜欢以手为喻,以小喻大,以近喻远,以有形喻无形,以形象喻抽象,使一些复杂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团结一致,凝成力量,叫“形成拳头”;

  分散兵力,四面出击,叫“两个拳头打架”;

  办事没章法,顾此失彼,是“十个指头按跳蚤”;

  指挥有致,和谐办事,叫“学会弹钢琴”;

  办事不认真,搞形式主义,是“抓而不紧,等于没抓”;

  集中力量打歼灭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至于成绩和缺点,永远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之比”;

  邓小平也有类似的比喻,他有句名言,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克服“一手硬,一手软”。

  手,给了我们许多哲学的启示和描述事物的想像。为了表述事物的差异,我们也常把左手右手分开来讲。

  韩非子说:“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不能两战。”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用了这句话:“人虽贤,不能左画方,右画圆。”用以比喻人心不能二用,办事须得专心致志。

  不过“左右手”常常合起来用,以喻两个人,或两股力量的配合自如,相互呼应,相互支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人民游击战争和主力红军应成为左右手,离开人民的游击战争,主力红军就会像一个“独臂将军”。

  市井时下流行一句短语:“左手摸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从左右手的熟悉、习惯、浑然一体,来比喻对于旧人的情感淡化,倒是对左右手比喻的一个发展,充满了新鲜和幽默感。

  说“手”在艺术和语言里使用的奇妙,也不是绝对的,至少对于西方人是如此。维纳斯的断臂,就构成了另一种美,留下了虚白、留下了想像。失去了物质的真实的手,可以让我们为她在想像里安装上千百种姿态的手。有无数艺术家都想为维纳斯补上一双手,使维纳斯定格成一个确切的姿态,但都失败了;因为任何一种姿态的手,都难使观众放弃自己想像里的那双手,那种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那种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据说,罗丹为大作家巴尔扎克造像,也经历了手的“痛苦”。最终,还是他灵光一闪,用锤子砸掉了塑像的双手,才成功了一尊巴尔扎克。大作家用手写成了伟大的“人间喜剧”,艺术家却让他“失去”双手,完成了自己呕心沥血之作。把手伸开,伸出一千双手,展示一种精神,一种美的情致;把手藏起来,以“断臂”暗示一种精神,一种美的想像。成功的艺术,在这里殊途同归。

  仔细阅读我们的一双手,同时也仔细地思考另外可能的九百九十八只手。手是一个意象,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象征着理想、欲望与追求;也暗含着占有、贪婪与攫取。人的德行,在这一曲一伸中显示着高尚或低下;世界,也在这一曲一伸中得以发展或摧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手的意象 2007-8-31 48256F32002924A648257291002A6E21[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