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而且能够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将文化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中央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和谐文化等一系列重大方针的提出和部署,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化战线坚持以繁荣文化为中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激发了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创造潜力,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文化事业的进步,到文化产业的拓展,从文化体制的转变,到文化内容的创新,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5年来,我国文学艺术各门类作品数量增长之多、质量提高之快,世所瞩目;以农村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为代表的群众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国家加大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申遗”为契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上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这是国家公共文化投入最多的5年,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5年,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条件改善最显著的5年。
文化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成果显著;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了社会文明风尚;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广泛开展,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不断加强未成年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开展“扫黄打非”和网络文明建设,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释放了文化创造活力,掀起了文化创新热潮。以改革为动力,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已逐步理顺,国有文化单位活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好转。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2006年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党和政府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做出了巨大努力。在文化建设中,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全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完成了国家大剧院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的建设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工程,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神产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文化选择日益多样。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在当今时代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日益重要。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需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载8月30日《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