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还原香妃容貌
· 共享世界遗产
· 去浙图看书
可带包入内
· 近四成杭州市民体重超重
· “庞贝末日”留给我们什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8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个来自意大利的文物展,在不到百日里吸引了20多万观众——
“庞贝末日”留给我们什么?
本报记者 刘慧 实习生 姚文帅
  虽然已近尾声,但西湖美术馆里依旧挤满了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6月6日开幕的“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意大利大型文物考古展,那就是“火爆”——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已迎来国内外观众20多万人次。这样的盛况在我省实属首次。

  一个文物展览,为何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它又给我们留下什么可供咀嚼的东西?西湖美术馆馆长赵雁君道出了个中三味:“一个好的展览首先要讲个好故事,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其次要有一个好的陈列手段,让观众走进展厅就如同身临其境;还要让那些文物‘动’起来,让观众在参与互动中收获新的发现。”

  要让沉默的文物讲出故事来

  在一个烈日当头的上午,我们再次走进展厅,从厚厚的10多册观众留言簿上寻找答案。观众们大都认为,“庞贝展”区别于其他展览的是,它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将近2000年前,维苏威火山的喷发竟然把盛极一时的庞贝古城掩埋于地底。

  展厅里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那些罹难者的遗骸模型。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被突如其来的死神追赶时的惨景,在这里真实再现。大体育场组合边上那个坐着的,是一个医生,怀里抱着的医疗箱里,还放着他的手术刀、止血钳;一个角落里,蹲着一家人,小孩子还嗷嗷待哺,他们曾在楼梯下避难,死于楼梯坍塌……站在这些无声的石膏像前,听着讲解员讲述那一个个鲜活生命逝去的故事,观众们陷入了沉思——庞贝以一个极端的悲剧,警示后人善待自然,思索我们家园潜在的危机。

  同样是文物大展,同样是免费开放,在不远处浙江省博物馆聚珍馆展出的“赣鄱吉金——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王国”,观众人数根本无法与“庞贝末日”相比。

  据专家介绍,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大墓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这次展出的一级文物珍品有38件。就文物价值而言,它已远远超过“庞贝末日”。为什么它就比不上“庞贝末日”的吸引力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展示上,在老百姓眼中,“这些展品只是一堆青铜罢了”。

  就像赵雁君所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每办一个展览,总是不断地向观众灌输这是国家一级文物、那是国家二级文物,用强烈的学术性替代了展览的故事性,无形之中就使观者失去了观展兴致。”

  为了内容的需要,一切都可以“打破重来”

  大凡看过“庞贝末日”的观众,都会被“真实场景”所震撼——“庞贝末日”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布展理念。

  为了把装有壁画的集装箱抬进展厅,西湖美术馆拆除了原来的玻璃大门,换上了堆砌的彩色石头,平时“文绉绉”的展馆,忽然有了一种古城的味道。一楼的展厅门口,还竖起了一道高高的古罗马拱门。489件文物静静地躺在定制的蓝色展柜里,并配上特殊的灯光。

  本次布展之精,还能从很多细节中体现出来:为了表现一个银制酒容器的样貌,它的手柄被一根系在展柜顶部的细线小心地悬起;一枚红宝石戒指前方,卡着一个放大镜,观众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纹饰的内容。

  观众看完展览,还能带走什么

  7月,随着学生暑假的来临,西湖美术馆一再爆满!每天以中小学生为主的观众3000多人次。

  省博物馆与杭州市教育局等单位一起推出了“庞贝迹忆——2007青少年暑期走进庞贝系列活动”。笔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展厅就像一个大课堂,许多学生拿着“浙博天地”在认真回答问题,还有的在现场临摹着壁画,还有许多同学则依据寻宝线索图,寻找着相关宝物。之所以特别增设现场互动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庞贝留给人类的丰厚迹忆。

  互动的展览,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还能让观众带着更多的收获走出展厅。就像即将与大家见面的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就增加了许多互动性环节:借助无线手柄、暗视镜、模拟装置等高科技手段,让观众亲历一次植物吸入1升水所需的时间,领教一下恐龙尾巴的力量;用青蛙、鼹鼠的视角观察世界,还能体验一下乘滑翔机的感觉。可以说,和本次庞贝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即将送走“庞贝末日”时,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展览进入视野。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8 “庞贝末日”留给我们什么? 本报记者 刘慧 实习生 姚文帅 2007-8-30 48256F32002924A648257340003501B1[A1-刘慧≈B1-吴德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