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海底井塞由表及里
· 在海底装上人类的“眼睛”
· 换个角度审视地球
· 长期蹲点原位分析
· 及早介入国际竞争
· 大洋底下还有“海洋”
· 持续观测动态过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洋底下还有“海洋”
  海底“黑烟囱”,一天可长30厘米

  海底的水密度最大,因此深海的水温总是向下变冷。但是1977年,美国“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下潜时,却吃惊地发现水温越来越高:原来这里的洋中脊有海底热液口,有大于300℃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如“黑烟”状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这次发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原来海底是“漏”的!

  沿着全世界大洋中脊,分布着一些地球深部的窗口,海水下渗到海底以下两三千米和岩浆相互作用,将金属元素带上形成富含硫化物的黑色热液从海底喷出。更为有趣的是热液区以硫细菌为基础、以管状蠕虫为代表的动物群,它们依靠地球内源能量即地热的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学合成生产有机质,构成“黑暗食物链”。

  在深海的海底,沿着地球深部的“窗口”,有着另一个奇特的世界:这里的“黑烟囱”一天可以长30厘米,但长得快、倒得也快;热液生物也生长神速,那里的蛤类有一尺大,管状蠕虫可以有3米长。

  科学家们很快又发现:海底的“黑暗食物链”和特殊矿物的形成,并不以热液为限。在大陆坡上段的海底下面,分布着一种奇怪的矿物叫做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可燃冰”的甲烷缓慢释出时,这出口就成为海底的“冷泉”,产生不靠光合作用的“冷泉生物群”,其中包括依靠硫细菌的管状蠕虫,是和热液口一样的“黑暗食物链”。

  其实,深海海底还会有其他类型的“黑暗生物链”形成。比如在大洋中脊的侧翼,会有40℃~90℃的热液流出形成碳酸盐的“烟囱”和特殊的低温热液生物,依靠的是橄榄岩变为蛇绿岩时放出的能量。

  总之,大洋底下还有“大洋”。洋底有不同成因、不同温度的液体流出,在那里形成着许多矿物,有的就是我们寻找的矿床;也形成了完全陌生的生物世界,有待我们去认识。

  深海地下水,流速至少每年30米

  实际上,更多的微生物生活在海底之下的岩层中,构成所谓的“深部生物圈”。这些原核生物个体极为细小,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占全球微生物总量的2/3。它们早已埋在地下,有的已经享有数百万年以上的高寿,是地球上真正的“寿星”。

  不过面对“水深火热”的环境,在暗无天日的岩石狭窄孔隙中长期“休眠”,其生活质量恐怕不值得羡慕。只有一旦岩浆活动带来热量与挥发物,才会突然活跃起来重返“青春”,甚至从热液口喷出,造成海底微生物的“雪花”奇观。因此也只有在海底火山口附近设站长期观测,才能捕获这类事件。

  东太平洋胡安·德富卡中脊就是经常发生岩浆沿岩脉上升、发生喷涌引起微生物勃发的地方。十多年来大洋钻探多次在这里钻井观测地下水,1996年2~3月其南端再次勃发时,在喷涌水样中发现了海水中没有见过的特殊微生物,证明那些是海底下的微生物。

  胡安·德富卡海底钻井的观测,还发现海底地下水的水压力和水温,明显地随着海面的潮汐周期性地升降,而且各井之间的水位也相互连通。可见深海下面的地下水,宛如地下的“海洋”,其中的水也照样流动,流速至少每年30米。从洋中脊到俯冲带,大洋地下都有水流在岩层中流动,都存在着“洋底下的海洋”。这里是“深部生物圈”生活的天地,也是海底以上“黑暗食物链”的根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大洋底下还有“海洋” 2007-8-30 48256F32002924A64825734600283AE2[B1-周建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