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郑复生迈出了回报社会的第一步。在徐州团市委支持下,他创建了“爱心书屋”和“心缘”志愿者服务队,徐州市民纷纷捐书,赵立成、顾园林等十多位公务员、大学生成为服务队的首批队员。
队员们向残疾朋友送书,帮他们洗澡、理发、读报、做家务,郑复生什么都做不了,却从不“缺勤”。他说,残疾人最需要精神的慰藉,我可以陪他们聊天、谈心。
十年来,重新站立起来的郑复生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白天,他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到街头、广场,为重病、急病患者发起并组织义卖、募捐,或是到社区、学校组织义演、发表演讲,动员更多的市民、学生参与助残、环保、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
郑复生最常用的出行工具是一辆硬板三轮车。车子每一次颠簸,关节都硌得生疼。他经常被硬板三轮车磨破皮、磕出血,“都怪我,生病后太瘦了,皮包骨头,一磕就破。”有时为了赶时间,他也“打的”,志愿者们要放倒前排椅背,像装填炮弹一样把他往里送,如果角度不对,就要一次次地“退弹”“装弹”。“为了外出搞活动,我坐过各式各样的车。冷藏车最黑、最闷,救护车最上档次,非常舒服。”郑复生诙谐地说。
在活动现场,郑复生坐不下来,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脚肿了,就让人把他直挺挺地放倒,躺在水泥路面上歇一会儿。每天回家后,郑复生还要用两只拐杖,一左一右把“散了架”的身体架在齐胸高的电脑前,在他建立起来的“志愿者网站”上逐条回复求助信息,写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往往一“架”就到深夜。
郑复生在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后,母子二人一直仅靠每月400多元救济金、低保金生活。租住的两居室公房,房屋内墙皮脱落。郑复生身上的衬衫、裤子、袜子都打着补丁。床上铺着用广告布幔缝制的床单。
多年来,郑复生收到的每一笔募捐,都交由一位会计义务代管,他本人不经手一分钱,也不接受对他本人的捐助。志愿者们看着他年复一年为救助他人奔波忙碌,自己却生计艰难,只好不露声色地带来一些纸箱、废品,让郑复生卖钱补贴生活。
然而赤贫的郑复生也是“富有”的,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累计为特困、病残家庭募集和捐助善款近50万元,助残济困1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