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戴睿云) “在我国,每年有5000多万人次生病住院,其中药物不良反应有250多万人次,死亡者有20多万。用药不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但还没引起大众的足够警惕。”8月25日,在中国(杭州)国际医学发展论坛上,浙大医学院附属一院药剂科主任、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张幸国,给百姓上了“如何进行自我药疗”的一课,指出了很多百姓用药误区。
误区一 “抗生素就是万能药”
翻翻你家的小药箱,一定能找出很多抗生素类药物。一感冒就吃个泰诺或者阿莫西林,有小病就吃粒抗生素解决,是很多人惯用的方式。
“这是一个很坏的习惯。90%以上的感冒都是病毒性的,抗生素无法治疗。服药治疗还是要遵医嘱。”张幸国说,随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他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北京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无缘无故就患重病,到医院抢救,但医生用了最高级的抗生素,可是对他都没有作用。医生解剖尸体后发现,死者感染了大量超级耐药菌。原来,死者生前因怕食堂不干净,每次饭后都要吃两粒抗生素。
“细菌的抵抗力不断增强,再也没有什么能抑制住它了。一旦感染了超级耐药菌,就等于一只脚跨进了鬼门关。”张幸国说,如果一定要用抗生素,则能用窄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不要高级,能用一种不用两种。
误区二 “贵药或新药=好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认为,只要是价格贵的或是新出的药就一定有更好的疗效。
“用药关键在于对症,并非在于药品的价格高低。”张幸国说,其实很多国产药的疗效与进口药基本一样,但价格却便宜很多。特别是国内产的针剂,原料都出口给国外的药厂,制作工艺也不错。比如环丙沙星针国产的只要2元左右一瓶,疗效一样的进口针剂西普乐就要近78元一瓶,实在没有必要花大钱买一样的东西。
而买新药就更不明智。张幸国介绍,新药临床试验共有4期,而4期总共试验的案例也不过1400人。因为样本数有限,安全性很难考查。在国外,新药上柜几个月就发现不良反应立即下柜的,每年也不在少数。“所以,能用老药就不要用新药。”
误区三 “中药没有不良反应”
中药是我国的瑰宝。很多患者都相信西药治标、中药治本,中药是靠长期调理治疗,不会有什么副作用。“此话不对,中药也有不良反应。”张幸国说。曾经在临安出售的“克银丸”就引起过6例不良反应——此药中的北豆根成分会引起肝损害和皮炎,目前浙江已经停售。他说,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最多,占四分之三。“由于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够准确、质量标准参差不齐等原因,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还是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