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面对面的国际交往
“冠军赛艇”塑造了新型工人
· 来自富阳的赛艇
打破欧美“独霸江湖”局面
· 分切“趋于固定的蛋糕”
要有独门绝技才行
· 每个员工都成了专家
产品才能真正做到“无敌”
· 富阳赛艇,划向“世界冠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面对面的国际交往
“冠军赛艇”塑造了新型工人

  外国专家的严谨,曾让初入职场的刘志强倍感震撼。克劳斯的月度计划表,具体到每天每个时段要干什么,都预先写得清清楚楚。开始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后来,这种“细密式”计划表渐渐在老工人中流行起来,又影响到年轻人。

  然而,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因“造出好艇、普及赛艇运动”的理想而来到中国的外国专家,又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去年冬天,新型预浸料艇经过铺糊工序后,送到了木工车间。来自美国的技术顾问奥斯卡说,木工配件材料大概需要300克左右,一旁的车间主任叶有祥直言:“不对吧,应该会在600克上下。”两个要强的人决定为此打赌。

  第二天早上完工一称,艇重刚好增加了600克。“愿赌服输”的奥斯卡晚上请客,木工车间20名工人在饭桌上,一同分享着国际专家的率真。这也让农民出身的叶有祥更加相信,与国际体育名人打交道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坦率真诚。    

  作为“飞鹰”的总经理助理,熊樟法近年来明显感觉到外国专家和普通工人之间友谊的提升。车间里常见的一幕是:外国专家指着工具和材料说着英文,工人们点头念叨着“榔头”、“面板”,彼此学习对方的语言。

  即使是像叶有祥这样只有初中文凭、从未学过英语的工人,也能凭借着简单的会话和手势的比划,和外国专家进行“毫无障碍的沟通”。

  外国专家的到来,让“面对面的国际交往”突然成为工人生活的一部分。叶有祥已经出过3次国门,最难忘的是前年的澳大利亚之行。

  老叶当时的任务是修理一条尾部断裂的八人艇。为克服缺乏设备和工具的问题,他事先在国内做好连接两端的“套桶”,准备好塑料线。长17米、宽60厘米的艇,修复后头尾偏差范围要控制在4毫米之内。

  澳大利亚航空公司技术人员都声称“无法修复”的艇,竟然让来自中国的普通农民工“不影响使用效果”地接起来了。这让在场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都感到不可思议。

  原本“没心事”做家具的木匠师傅,如今考虑的是高深的国际化问题。“车间使用的很多材料都是进口的,如果技术不过关,或者不符合国际标准,那么,给企业和个人都会造成不小的损失。”    

  “压力大了,担子也重了”,但都没有影响老叶对目前工作机会的珍惜。他寻思最多的,就是怎样让车间21个工人合作好,向“国际化优秀管理团队”迈进。

  “论手艺,我们并不赖,可以说,车间里80%的工人拿到国际上去比,都不会逊色。”但是,“论技术,国外更加专业”。例如,将艇的底和盖合在一起的“压艇”,锯掉毛边、修正尺寸的“修艇”两道工序,现在由不同的工人来做,借鉴的就是国际上分工专业化的理念。

  十多年与国际友人交往下来,老叶对一些现象的评价已十分客观。他说,原先从农村出来时,自己身上有不少不良习惯,东西乱丢,讲话很大声。现在不同了,“在车间里铺地毯改善用工环境,午休时间翻翻书”,都成了大家认同的新气象。

  让国际友人钦佩的是,中国的老师傅,将赛艇的一头放在地上,另一头用手抬起来“抖落”几下,就能判断艇的质量好坏。

  德国专家克劳斯没有想到的是,他最初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富阳农民制造“冠军赛艇”,而这造艇的过程,却无形中塑造了一批中国新生代产业工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面对面的国际交往
“冠军赛艇”塑造了新型工人
2007-8-23 浙江日报000102007-08-23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