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丹江口”,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丹江口水库”。其实,丹江口库区还是楚文化起源、发展的核心地带。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近来频频得到关注。因为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按计划完工时,这片“楚文化的心脏”将同新增的370平方公里淹没区一起沉入水底。
与时间赛跑的文物抢救工作正在进行。同时,一个瑰丽壮美的楚文化,也由此露出了她更加多彩的面貌。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动工前,考古工作者在对水库蓄水段进行勘探时发现了数百座楚国贵族墓葬。每当水库放洪时,还可以见到大量的建筑古迹,以及一些戈、矛、壶、鼎的出土文物。
有关资料考证,丹江口水库淹没的腹地曾是楚国初都“丹阳”的石城所在。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10世纪以前,丹江口库区这一带是舟楫往来的繁华之地,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大文化板块碰撞和交融的地方。在战国时期这里便设置郡县,既是水运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城镇的建立和频繁的战争使这里成为墓葬集中的区域。
经调查勘探,仅丹江口水库湖北段需要抢救保护的文物点就有241处,其中包括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堂梁子遗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遇真宫古建筑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杨宝成说,在丹江口水库和汉水两岸,虽然文物点不及三峡库区的一千多处数量多,但文物价值的“含金量”及文物保护工作量都要比三峡地区高。
但是,保护工作遇到了一点困难。湖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大坝加高正继续进行。之前,湖北、河南等地的文物部门是自垫经费进行抢救工作的,但由于经费一直没有到位,库区文物的发掘工作从今年下半年起就处于待命状态。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桃元还指出,发掘工作不能完全依赖机械,主要还得靠手工发掘,专业人员缺少也是个问题。
今年七月,丹江口大坝13坝段率先增高至176.6米,接下来,12坝段也即将完成。湖北境内的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十堰市张湾区和武当山经济特区都划入了淹没区范围。而在库区周围,与文物生活在一起的当地百姓,也将告别他们用饰有精美菱纹、鱼纹的汉砖垒砌的家,这些古砖都来自脚下的汉墓。
让文物考古者手中的小刷子来跟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型机械赛跑,留给考古人员的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李桃元说,时不我待,是我们该行动的时候了。
2007年5月30号,来自全国各地的24个考古队的数十位考古专家齐集十堰,就南水北调湖北库区近1年来的考古成果进行交流。从去年九月份至今,这24个考古队在丹江口库区发现的楚墓出土文物,见证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悠远历史。
与会专家认为,鄂西北丹江口库区是楚文化起源、发展的核心地带。
楚文化是楚氏族这一古老民族的特有文化,伴随着楚氏族历时两千多年,最后在氏族大融合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光辉一页,可以说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前的一种重要地域文化,在中国史前历史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深远。
随着南水北调二期蓄水工程的临近,丹江口库区位于172米之下的地区将被彻底淹没。二期工程对文物保护来说,无疑是一次更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弥补一期工程遗憾的一次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