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廖小清 张庐) 天气转热,傍晚成了人们的纳凉时段。华灯初上,开阔的广场、凉亭等户外场所便渐渐聚集起不少纳凉客,他们在感受凉风习习的同时,也策动着晚间群众文娱活动的兴起,构成了夜间一道道精彩的文化风景。
镜头一:浙江工业大学的研究生陈莫是晚间纳凉客中的“旱冰族”,学校放暑假后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吴山广场上一展身手,据他介绍,光是在吴山广场就有十多个像他这样的溜冰、滑板爱好者,每到傍晚就会自发汇聚在一起,踏着旱冰鞋或脚踩滑板“风驰电掣”。家住吴山脚下张大妈是专门冲着年轻人的表演来纳凉的,她说:“看这些孩子溜冰特别有意思,好像在欣赏杂技表演。”如今,“旱冰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还吸引了不少不满十岁的孩子的加盟。
镜头二:方晓菁是纳凉客中的健身舞者。她吃完晚饭,就散步到运河附近武林广场的空地上,跟着素不相识的人一起跳健身舞。“有一位大伯专门在这里负责放音乐,舞者完全是自发聚拢的,最多的时候有近百号人一起跳,那感觉特别好。”方晓菁一边跳舞一边说:“我们的舞蹈动作都很随意,爱怎么跳都可以。有的时候观众很多,就像在表演似的,特别带劲。”笔者在纳凉现场看到,很多路过的人都看着看着就跃跃欲试,不断有人加入到舞蹈队伍中。
镜头三:在贴沙河边的城东公园立交桥下,每天总有50个左右的纳凉客围坐在一起,他们都带着各式各样的乐器,轮流亮相表演,多少有点PK的意味。小卫是和父母一起加入这支纳凉乐队的,他吹的是萨克斯,父亲拉的是二胡,母亲吹的是口琴,他告诉笔者,自从一家三口在这里演奏后,结识不少朋友,闷热的夏夜也因为有了这种活动显得有意思。
省群艺馆专家认为,晚间纳凉时段兴起的群众文娱活动具有随意性、自发性和广泛性,是人们在劳作之余自我展现的原生态文化,很具有生命力,专家们表示,将组织人员适时为这样的文娱活动给予辅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