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 金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启示
· 哲理漫画
· 文化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客观存在
· 返观《乡土中国》
· 数字国家对当代政治生活的影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韩振亮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四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韩振亮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论断,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它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长期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集成和思想结晶。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自己没有经验和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重要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并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发展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使我国的发展内涵更加清晰,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发展的目的更加明确,发展的前途更加远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推进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宗旨,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做到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六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途径,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优化整合,在统筹兼顾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我国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韩振亮 2007-7-16 浙江日报000112007-07-1600019;浙江日报000112007-07-16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