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26℃?
医学专家一般认为,室内外温差在8℃至10℃左右,人体比较容易调整和适应。若温差过大,就会出现头晕、易倦、全身不适等反应,所以室内温度在26℃以上是比较合适的。
此外,出汗是夏天人体最有效的一种排毒方式。如果长时间不出汗,不仅会破坏皮肤的酸性环境,降低皮肤的抗菌能力,而且会增加肾脏负担。因此,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对人体健康并非好事。
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夏强教授,试图从另一个角度给出答案。
在他的理解中,对于“人体舒适温度”,不同人有不同感受。26℃的室温,怕热、爱出汗的人,也许会觉得有些偏高,体质虚弱的人则会嫌冷。
不妨参照气象站“人体舒适指数”的指定。排除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在25℃至27.5℃的气温下,“运动容易出汗,公共场所需要启用风扇和空调”。
由此可见,其中值26℃,尽管不能让人“感觉特别凉爽”,但还是适合“偏静的活动”,比如,正常的办公等。
“贪图舒适,可能不利于健康。”夏强举例说,人体正常体温37℃,如果从高温的室外,猛然走进打着22℃空调的房间,患感冒的概率就会大大高于走进26℃的房间,尽管,凉爽的感觉后者不及前者。
专家还提出,人体的舒适性,除取决于温度、色彩、灯光、吹风感等因素外,还取决于湿度。比较而言,26℃房间的湿度环境相对容易创造。一旦室温降得过低,人体热反应的灵敏度也相对降低,成为“空调病”的一大诱因。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佐证是,夏季长期生活在封闭式的低温空调环境中,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头昏、胸闷、精神不佳、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这种长期低浓度污染,让许多人患上了“病态建筑综合征”。该组织估计,全世界有近20%至30%的空调建筑内工作人员,不同程度患有这种“综合征”。
王伟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补充了夏强的观点。这位浙江大学医学心理学专家指出,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各种挑战。诚然,温度升高,人的情绪容易急躁。但对于情绪的调控,正是健康能力的一种体现。
“如果总处于恒温的环境中,人的适应能力可能倒退。”在王伟看来,适当地感受一些温度变化,是人类自主调控“健康适应能力”的一种尝试。
事实上,26℃是人体舒适和节能的“黄金分割点”。王伟甚至提出,只要与室外温度相差2至3℃,人体就可感受到凉爽与否的对比度。而他本人,夜间的空调设置温度一般在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