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安装工在路上
· 夏·花·杂·咏
· 作客图瓦人家
· 医乃仁术
· “失踪”的弟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作客图瓦人家
■潘江涛
  去一趟新疆喀纳斯着实不易——逼仄的大巴一早从乌鲁木齐出发,穿沙漠攀雪山过草地,途中大约花了整整18个小时。若与图瓦人家擦肩而过,那真是件憾事。因此,当导游采纳我的建议,我是从心底里说了声“谢谢”的。这么刻意,只因为生活在新疆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是我国56个民族之外的一个部落,虽只有2000多人,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喀纳斯的图瓦人素以放牧和狩猎为生,居住的房子低矮简陋,像星星般散落在青青的草原上。小木屋是以原木垒砌的,下部方正,上为尖顶结构,四周用木板圈成木栅栏,栅栏中间用松针和苔鲜密封。不过,它冬暖夏凉,很适合这里多雨雪、湿气重的环境。

  柏油马路的修通和高压电的输入,改变了图瓦人桃花源般的生活。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摩托车、电饭煲、电视机、移动电话。是喜还是忧?我曾问过一位正在门口劈柴的妇女,可她只用一句半生不熟的“听——不——懂”打发我,但屋里的姐妹俩还是听懂了我的话,打开了虚掩的门,露出两个红扑扑的小脸蛋。我晃了晃相机,想给她俩照个像留个影。做姐姐的爽快地点点头,还牵着妹妹的手落落大方地站到了家门口。按下快门后,我递过一张百元大钞,想为她俩的肖像埋单。不想,她俩害羞地闪进家里,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看我一脸尴尬,陪同的导游解释说,图瓦人还不善于用汉语交谈,因为他们对外交流大多使用哈萨克语,对内则用图瓦语——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稀有语种。尽管语言交流有些困难,但图瓦人崇尚礼仪,凡是远方来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热情相待。有间木屋的门口挂着“图瓦家访”的招牌,我们轻轻地推门进去,坐在炕头的主人胡图拜立即起身相迎,并让侄儿别克给我们张罗茶水。木屋有门没窗,空间不大,摆设也很简陋。高高的炕头铺着红红的地毯,上头有一张摆满奶制品、油炸面食和糖果的长条桌,而用来装点四壁的饰品除了正中那个硕大的山羊头外,其余都是平日穿的民族服装。我们盘腿坐定,静静地听导游说:“大家可以随意品尝桌子上的糖果糕点,那杯冒着热气的水是奶茶,用来润喉;另外一杯是奶酒,要等会再喝。”

  图瓦人个个能歌善舞,索儿、冬布拉、也速琴是他们独有的3种民族乐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胡图拜是村里3个老艺人之一,先用冬布拉和也速琴演奏了《美丽的喀纳斯波浪》和《黑走马》。那呜呜咽咽的曲调虽说是平生头一回听到,似懂非懂,但从老人写满笑意的脸上,我猜想乐曲的主题必定是欢快和幸福的。而那支“索儿”,据说有“天籁之音”的美誉,是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它比拇指略粗,长有两尺多,有3个孔,和竹箫有些像,但比竹箫轻多了。胡图拜把宽厚的嘴唇对准“索儿”的上端吹气,随着手指的跳动,那悠扬的乐音时而低回哀婉,如泣如诉;时而清脆欢快,像小溪淙淙;时而激起慷慨,似骏马飞奔。只等一曲终了,我便迫不及待地拿过“索儿”细细把玩,却弄不清是何种材料制作。胡图拜指着笛管,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说:这是“芒达勒西”(一种苇科植物)的茎杆,制作时掏空内心,再钻3个圆孔就成了。我知道,这事儿说说容易,其实是一项绝活。今天,假如不是身临其境,谁能想像那深沉舒缓、悠扬婉转的美妙乐音就是通过这3个圆孔发出来的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作客图瓦人家 ■潘江涛 2007-7-13 48256F32002924A6482573140026EEE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