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傍晚,保洁员老马坐在转河岸边的石头上,一边听收音机,一边瞧别人站在河水里撒网逮鱼。
在河边,一丝丝凉风拂面而过。岸上种着柳树、杨树、榛树等树木,水里更是郁郁葱葱,荷花、芦苇、菖蒲和叫不出名的水草,旺盛地生长着。
“河水一直都这么清,真的不臭吗?”我反复问老马。他住的平房离河只有十来米。
“就这样,不臭。”他呵呵地笑道,“住这儿最大的好处,就是凉快!”
挨着老马住的平房旁,是一片在建商品房。 “你瞅瞅,一平方米,要卖一万好几哩!”老马把脸又扭向河面,神态悠然惬意地说:“嘿嘿,咱也住的是水景房,抬腿就到河边。”
自打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城市兴起了大规模的改造和美化运动。结果之一是,有无数的河流从此穿上了水泥盔甲,一些被打造成“铜帮铁底”三面光的河,却变成了窒息的死河、臭河。
10年间,北京也走了一条曲曲折折的治河路。而生态治河的理念,一点一滴被接受。观念变了,河的命运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