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我的“芝麻账”可重要了
· “财政大臣”越当越有劲
· “分分计较”的大老爷们
· 进菜市场像地下工作者
· 物价指数是这样形成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居民调查户施凤玉——
“财政大臣”越当越有劲
  “猪蹄15元一斤,猪尾巴19.5元一斤。这个月开支比较大,都要用上个月家里存下来的钞票了。”杭州市拱墅区大塘新村的施凤玉退休后,当起了城市居民调查户。日常里的柴米油盐,一有什么变化,都能从她每天的账面上首先反映出来。她笑称自己是物价温度计,对跌涨行情很敏感。

  2004年,杭州市统计局的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大队一次电脑抽样,施凤玉被抽到了,成为杭州市区600户调查样本户之一,户编码是第23号。

  从那年开始,统计局的调查员每月上门给施凤玉送来一本《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情况调查表》,从每月的21日开始每天记账,到下个月的20日,时间一到,调查员会上门收走调查表,发下新的调查表。两三年下来,施凤玉已经养成了每天记账的习惯。记者在一叠夹着的小纸上看到:“18日上午,河虾,25元/斤,9.8元;番茄,1.5元/斤,2.2元;冬瓜,1.6元/斤,1.8元;栀子花,4把,3.2元;苹果,3.5元/斤,5.7元。”

  “这是上午我到湖墅南路的叶青兜农贸市场买的菜蔬,记的是草稿。”施凤玉拿出了一本颜色淡淡的有点粉红的《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情况调查表》,她告诉记者,5月份,家里日常开支花了2126.32元。手里存下了2153.68元现金。这个月,明显不够了,到今天18日,还有两天时间,就多花了800多元,昨天女儿给她爸过父亲节,又花了980元买了块翡翠生肖挂件,还有明天是女儿的生日,不知道她想要怎么过,晚上等女儿回来,要提醒她了,要不然这个月的收支要变成负数了。

  她除了参加社区艺术团舞蹈队的演出和活动外,其他时间都花在家里的一日三餐上,是家里的生活采购员,一手着落,每天花什么钱,花多少,一笔一笔记得很清楚,而丈夫和女儿的花销,就需要她每天晚上记账时“调查”。

  只要有开支,不管大小金额,哪怕是一毛钱,也都要记入调查表内。刚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连施凤玉自己每天买菜,如果不及时记在纸头上,就会忘了或是分不清什么菜买了多少,价格多少。后来,她想了个办法,把每天投到信箱里的各种家政和装修的广告纸当记账的草稿本,在空白的背面随手记。现在,一进到她家里,门口的小桌上就放着一叠用夹子夹着的纸头,上面不是当天已买的菜单,就是明天准备要买的东西,这样形成习惯了,省去了开始时靠晚上回忆的苦思冥想。

  现在,每天晚上,施凤玉要专门花15分钟到半个小时,把当天的账按照调查表的八大分类,填入各类消费物品的开支。为了准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施凤玉专门让女儿给自己买了个计算器。有时,写错了,涂涂改改很难看,她就像小学生一样剪一小溜不干胶粘上,再在上面重新写。

  这账细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在“肉禽蛋和水产品”这类里,不仅要写明是什么肉,而且还需要记清楚是生的还是熟的;又比如在单位和数量这两个项目中,鱼,不能只写一条几条,要记几斤几两。像药费和医疗费就更复杂,自付部分要记在“其他商品与服务支出表”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或由单位报销的部分要记入“非现金(实物及服务)收入表”里。

  施凤玉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不光对国家,而且对自己也很有意义。施凤玉说:“以前没记账,有些东西看不出来的,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就不一样了,学会调节了,花销大了,下个月就紧一点。每一笔花销都清清楚楚,心里有底了,也就不用担心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财政大臣”越当越有劲 2007-6-21 48256F32002924A6482572FF00129F9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