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形象导刊
3  4  
PDF 版
· 教育要对每一个家庭负责
· 汤有祥校长的教育思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6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安吉上墅私立高中的办学宗旨
教育要对每一个家庭负责
  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

  升学、就业、留学 样样都有保障

  外语、电脑、驾驶 一个都不能少

  安吉上墅私立高中的办学宗旨

  教育要对每一个家庭负责

  

  在翠竹青青的安吉有这样一所学校:不少中考失利的孩子们,当他们带着人生第一次失败的打击来到这里后,突然找回了信心,找回了青春灿烂的笑容。

  有1万多名毕业生带着理想,带着谋生的本领,精神饱满地从这里出发。他们中有的被输送到高校继续学习;有的则直接走向社会,他们常常是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有的还跨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各地。这所学校用23年的奋斗,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有上墅特色的成功之路。他们成功的秘密是:把对每一个家庭负责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

  这所学校就是被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记住的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

  用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

  1984年,安吉县有85%的初中毕业生在升学考中落榜。在人们的眼里,他们小小年纪似乎一下子成了“失败者”。原安吉县上墅中学数学教师汤有祥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为这些失学的孩子办一所学校。用教育去改变失学孩子的人生之路。

  上墅私立高中从挂牌的第一天起,就向中考落榜、被当地群众排列称为“六类苗”的初中毕业生敞开大门。在学校的精心教育下,这些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他们突然觉得自己并不是“一考定终身的失败者”。

  2002年,高二学生郑敏华在新一届学生会换届竞选中,以绝对多数的选票当选上墅私中新一届学生会主席。但谁能想到,他来学校之前还是一位因为严重违纪而被原就读学校退学的学生,通过上墅私中的悉心培养,他成了学生会主席。学习期间,学校领导、老师对郑敏华备加关心。郑敏华没有辜负学校和家长的期望,学习非常勤奋,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年级前茅,而且乐于助人。2003年6月高考后,郑敏华被一所本科院校录取,由于他在上墅私中锻炼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大学一年级便崭露了领导才能,当选为班长和大学里的学生会副主席。

  学校的许多墙上都贴着这样一句话: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安吉上墅私立高中更有理由为自己的学生感到无比的骄傲。

  用教育致富家庭和地方

  2000年8月,夏轮海从上墅私中日语专业毕业,学校推荐他到嘉兴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由于他的日语口语比较好,日本客户很喜欢和他交流。因此,他的日本客户越来越多,业务量急剧增加。不久,公司破例提拔他负责整个东南亚业务。

  2002年3月,他创办了自己的木业公司。公司成立的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1600万元,那年他22岁。2003年,他在山东投资创办了第2家出口企业。2005年1月,公司通过了日本家具协会认证,并与日本最大的家具销售商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公司发展迅速。他还被推荐为浙江省“职教之星”候选人。

  像夏轮海这样的例子在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中很多。汤有祥说,山村因何而穷?还不是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技术,关键是因为教育落后。

  上墅私立高中向中考落榜的“六类苗”开门,破除了按中考分数线录取的限制,但对少数贫困家庭来说,还要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只有破除这两个限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致富老百姓的宏愿。汤有祥说:“上墅私中一定要为失去求学机会的农家子女提供重新入学的机会,使中考落榜和家庭贫困的学生都能平等地受到教育。”

  汤有祥先后为两位孤儿免费入学提供所有生活费用。2003年秋,汤有祥资助一位畲族女孩来校免费读书的义举,又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蓝月红家住安吉县的一个小山村,家庭生活非常困难。2002年,蓝月红初中毕业后,家中无钱供她上高中,汤校长知道后,决定和蓝月红结对子,接纳她来校就读日语专业。三年来,为她免去学杂费近3万元。蓝月红十分感激汤校长和老师对她的关爱,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努力。2005年冬,汤校长按照原来对蓝月红的承诺,帮助她在杭州西泠印社找到了实习岗位。蓝月红因表现出色被留下了,从安吉深山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工作。汤校长的这个义举,改变了这位失学女孩的命运,也改变了她的家庭。

  近三年来,上墅私立高中先后为361名贫困生减免学费369万元。

  汤有祥经常对老师们说:“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老百姓致富提供人才,能致富一个家庭,致富一方土地。”

  为了每一个家庭的未来

  出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汤有祥校长在1998年提出了“教育要使人人成功,不能培养失败者”的教育理念。1998年7月,汤有祥在全国率先大胆提出取消评选“三好学生”,全面改革学生评价模式。学校要求全校学生确立“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的“四会”目标,努力做到“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纪律自管、生活自理”的“四自”要求,积极参与“校风监督员、宣传报道员、学习咨询员、志愿服务员”的“四员”活动,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评价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成功发展。班级、学校平时记载和表扬好人好事,把学生的点滴进步、细微提高都看作是成功的萌芽而给予肯定。运用各种激励机制,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期结束前,在自我鉴定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80%的学生被评为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积极分子,并向家长寄发喜报。这一评价模式,让最广大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上墅私立高中在全国率先取消评选“三好学生”的改革,很快受到全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连续作了报道。这一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的创举,同时受到全国不少教师和专家的高度赞扬。

  为学生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这所学校的学生刚来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比教学的难度更大。针对这一实际状况,学校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坚持以德育为核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汤有祥的教育理念中,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品德,践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要求学生:先学做人,再学做事。2002年以来,他倡导学生念《三字经》,作为“德育补习班”的入门教材。试图用“最原始的方法”,向学生灌输“最初级的做人常识”。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向贫困生奉献爱心,免费招收贫困学生就读,参与西部教育扶贫。

  人们特别称道,上墅私立高中的学生在德育方面有相当好的表现。如学生常年关心照料一位孤寡老太太、为受灾地区捐款等等。

  上墅私立高中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谋生能力。

  上墅私立高中是一所以外语特色著称、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高中。1993年以来,先后开设日语、英语、双外语专业,2002年之后又开设了德语专业和韩语专业,现已经开始向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方向发展。日语专业是全校人数最多的外语类专业,招生人数逐年扩大,是浙江省的头号学日语大户。特别是学习日语和英语的双外语专业发展更快,成为众多家长和初中毕业生所向往的热门专业,见证了民办学校“以特色求发展”的正确性。学校现有从日本、欧美国家引进的外籍教师12人,由外籍教师教会话,学生均有机会学到最纯正的口语。

  以外语特色为龙头,确保毕业生的“就业、升学、出国留学”三种去向,是汤有祥对毕业生出路的郑重承诺。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要求,从2000年开始,上墅私立高中在推荐毕业学生就业的同时,还组织要求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在三年级进行复习。四年来,参加高职考试的毕业生逐年增多,上线率逐年提高。2003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孔立萍参加外贸类高职考试,荣获全省第一名,另有4人进入全省前10名。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横向联合办学,纵向发展高职,于2002年创办了浙江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使中职和高职接轨,形成了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为一体的教育集团。

  “订单招生”为家庭排忧

  安吉上墅私立高中23年来的持续发展,练就了校长汤有祥的特殊观察力和预测力。“订单招生”是汤有祥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成功创造。

  安吉上墅私立高中的“订单招生,定向就业”,即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按需招生设班。按照“社会调查人才需求——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教学——升学(或出国留学)——就业”的程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学生招进来了,教育管理的方针是宽进、严教、优出。因人而异,选好专业;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根据合作办学协议,定向就业,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用得上”。这种“订单招生”,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产销合同”,有些家长称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为“保险产品”。早在1997年,学校就同全国百强企业之一——北京三替服务总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设了星级宾馆专业,代培部门经理和服务领班,这是全国最早试行的“订单招生”。2002年以来,“订单招生”扩展到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全面启动“订单招生,长三角就业”的办学模式,校门还没进,工作已落实。几年来,由于学校试行“订单招生,定向就业”,保障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出路,每年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形象导刊 00016 教育要对每一个家庭负责 2007-6-21 浙江日报000162007-06-2100026;浙江日报000162007-06-2100027;浙江日报000162007-06-2100014;浙江日报000162007-06-2100013;浙江日报000162007-06-21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