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经常推着童车带小女去运河边散步。但是,每天行至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桥下,总是望桥兴叹:台阶太多了,以我一人之力不能又抱孩子又拎推车,只好打道回府。
其实,桥下有电梯,可升至桥面。遗憾的是,它一直是停开的。如此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十几万元的投资,就此成了一介摆设,真让人叹息。
想得起来的摆设,不止这一处。小区里的警务室,永远大门紧闭;单位附近的人行道上有一个空荡荡的玻璃岗亭,一年多前就立在那儿了,大家都不知道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某天打政府公开电话咨询某事,结果拨了近半个小时的电话也一直在“转接中”或让你去登录网站;打某银行的服务热线,结果电脑提示“1、2、3、4……”,最后听到需要的项目了,按进去听了半天仍不知所云,于是转接“人工服务”,可惜人工很忙,一直让我在悦耳的音乐声中“继续等待,请按1……”
笔者相信,所有的便民举措,刚推出来的时候总是被管理者寄予了良好期望。所以,当推出一项又一项的便民服务时,我们总是为之欢欣鼓舞。就像西湖文化广场桥下的2层电梯,如此充分地考虑到了小众化的弱者,的确体现了设计者的细心。又如各地的政府公开电话,切切实实帮助老百姓解决了不少烦心事,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然而,善始更要善坚持。都说“百姓心中有杆秤”,时间就是帮助他们称准的准星。服务都是慢慢走样的,开始大家会从好的方面去理解:比如警务室的警察们都为居民服务去了,无闲坐办公室;电梯坐的人太少,维护成本太高就省着点吧;还有打政府公开电话的人太多,工作人员少,所以打不进去……然而,如果开始做得好好的服务长时间处在这种“软罢工”状态,大概老百姓慢慢就不再那么善解人意,联想就自然浮上心头:这些服务是不是表面文章?是不是哄哄上头,骗骗下面的呢?
所谓“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些服务中,坚持得好的,在百姓中间就竖起了好口碑。像110,真的一拨就灵,百姓就信赖它,有急难事第一时间都会打这个电话。一个地方的公共服务做得好不好,既关乎管理者的形象,更关乎百姓的生活品质、百姓的幸福感。因此要将服务真正做到位,不再成为摆设,具体的执行者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带着感情为民服务的执行者,才能长期将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得不走样;而那些开始新鲜、后来敷衍的执行者,最终将自毁形象。
眼下,全省各地都在搞“作风建设年”活动,机关干部都在走进矛盾找难题。笔者认为,一时的服务解决了以前积压的问题当然好,更关健的是要真正培养起机关干部带着感情为群众办事的作风,做到长期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避免以后再积压下新问题。否则,一阵风似地走过场,服务群众也成了“摆设”,更有让群众猜疑是搞政绩工程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