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认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终“花落”成渝的主要原因是在此进行试点的全局和典型意义以及该区域已经具备的改革的基础条件。
因素一:在成渝地区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向。
此前我国的改革试验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这一次为何要选择在中西部呢?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曾国平教授指出,在成渝地区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重庆市委财经办副主任陈新民说,选择重庆和成都进行综合改革试验,有利于深入推动西部大开发,优化我国区域战略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遏制东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也有利于探索解决我国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路子。
因素二:在成渝地区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具有全局意义和典型意义。
重庆和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庆市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成都市1100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多万,城乡差距较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等走出了一条更多地依靠外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但在引进外资数量方面中西部地区很难达到东部地区的水平,所以不能照搬沿海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探索出适合中西部地区新的发展模式,而重庆市与成都市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路者”十分必要。
因素三:重庆和成都自身具备的良好基础条件和在统筹城乡方面积累的探索经验是设立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因素。
首先,重庆与成都两地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财力、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发展总水平、居民购买力等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处于中西部前列。其次,重庆与成都在体制方面的探索为试验区改革提供了良好环境。重庆市的财政人口供养比是55∶1,直辖市行政体制决定了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很有优势;长江黄金水道、区域性枢纽机场、上千公里高速公路、9.5万公里农村通村公路、5000多公里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使得重庆形成西部最大的综合主体交通枢纽雏形;重庆、成都两地产业配套能力强,不仅在区位上承东启西,而且在产业梯度转移中也承担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其三,重庆与成都两地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