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专版
3  4  
PDF 版
· 为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作贡献
· 小县大城智慧与激情谱就的“云和童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6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小县大城智慧与激情谱就的“云和童话”
90%的企业集中在县城 80%的学生就读在县城 50%的人口居住在县城
  小县大城

  智慧与激情谱就的“云和童话”

  90%的企业集中在县城 80%的学生就读在县城 50%的人口居住在县城

  云和怎样才能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1年,云和县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走具有云和特色的发展路子。近几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把云和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起点。“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县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典范,它谱写出一部动人的“云和童话”。

  

  90%的企业        

  集中在县城

  30年磨一剑。经过几代玩具人的艰苦创业,云和木制玩具从小到大,迅猛发展,成为云和县的主导产业。

  至目前,云和县已有玩具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产值15个亿,占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10个系列、1万多个品种的玩具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2001年和2003年秋,云和成功举办了第一、第二届“中国木制玩具节”,数千名中外宾客会聚云和,云和成为世界玩具业的焦点。2003年,中国轻工业部授予云和“中国木制玩具城”称号,这标志着中国木制玩具城的崛起,它最终成为“云和童话”中最动人的篇章。2007年秋,云和又将举办第三届“中国木制玩具节”,向世界再一次展示云和木制玩具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云和木制玩具生产与销售跃上新台阶,走品牌之路的玩具企业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木制玩具企业申请的产品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有近千个,注册和申请的商标达60余件。从“制造”到“创造”,从“贴牌”到“品牌”,云和木制玩具企业正在逐步转型,抢占国内市场的木制玩具企业已有上百家,自主创新和研发的产品在国内销售额连年飙升,今年一、二季度就达3亿多元。

  在大力发展木制玩具产业的同时,云和县着力培育一个新的产业——金属加工业。近年来,随着云和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陆续引进了一批批温州阀门企业来投资,短短几年时间,50多家金属加工企业落户云和。金属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为云和县增加了新的税源,同时为社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随着“丽龙”高速公路的开通,云和纳入了全省4小时经济圈,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最近,又有12家专业阀门企业来云和落户,总投资达4亿元。

  阀门企业的集聚,除了大量资本的涌入,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并带动起螺栓、阀杆、手轮等阀门配件的发展,使云和阀门告别“粗加工”、“生产车间”的历史。有关人士预计,阀门产品如按精加工后3倍的利润空间计算,今后,云和阀门产业年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目前,云和正在全力打造浙西南阀门铸造基地,可以想象,若干年后,云和的金属加工业会像木制玩具业一样享誉全国。如今,云和县已初步形成了木制玩具、金属加工两个产业并驾齐驱的工业发展格局。至2006年底,云和工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工业经济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云和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保护力度,提高全县环境质量。目前,云和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5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绿地面积11.8平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微粒日均值都低于国家二级标准。据去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报告》显示,云和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第十位。

  目前,在全县近600家木制玩具企业和金属加工企业中,有90%的企业在县城搞生产,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木制玩具特色工业园区和城东工业园。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两大产业,云和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意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企业绿卡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工业经济是第一经济”的思想深入人心。

  80%的学生    

  就读在县城

  木制玩具和金属加工两大产业90%的企业集中在县城搞生产,为社会提供了近3万个就业岗位,许许多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到这些企业务工,这些农民的子女也纷纷转到县城学校就读。

  大批农村孩子拥入县城学校就读,使县城学校的就学压力成倍增长。如何才能缓解就学压力,为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创造条件呢?云和县根据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原则,按照扩大城区教育资源、重组农村教育资源的布局思路,2003年就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同时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投入近3亿元,建设起一座座崭新的校舍。

  学校布局渐趋合理,城区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张,使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进城农民子女就学在全市率先实现“同城同待遇”,“借读费”这个名词从此退出了云和教育的历史舞台。目前,在城区各校就读的中小学生已占全县学生总数的80.8%,而且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比例达到90%以上,实现了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的目标。

  为了提高全县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健康,让农村孩子既“壮身”又“壮脑”,云和县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路子,深入实施“壮苗工程”,其中包括学生营养餐、课外读书、文明习惯养成、实践能力培养和兴趣特长培养等五项工程,该工程惠及4000多名农村中小学生。去年8月,根据“管理统筹、师资共享、文化融合”的思路,云和组建了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江滨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让8所农村小学学生共享城里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

  点点滴滴,聚水成河。云和县对教育的执著,终于使之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云和成为丽水市第一个省级教育强县。

  50%的人口    

  居住在县城

  全县九成企业集中在县城搞生产,八成的学生在县城学校就读,产业和教育的高度集聚,成就了人口的高度集聚。目前,全县10.9万人口中,就有5.5万人居住在县城,城市化水平达到50%。

  近年来,云和县通过“下山脱贫”,先后建成下山脱贫新村55个,搬迁6268户,有21700多人进城。数千名来自高山、深山、远山的群众,告别老屋,告别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小山村,来到县城,住上了规划科学、设施齐全的“农民新村”和“农民公寓”,成为实实在在的城里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了让进城农民稳得住,富得起,云和县着力培育木制玩具、金属加工两大产业,为农民提供2万多个就业岗位。这些纯朴的农民兄弟离开土地来到县城后,还可以免费享受技能培训,获取技术证书后就能轻轻松松找到工作。

  同时,云和县加大农民异地开发力度,重拳打造“云和师傅”品牌,9000多名技能型农民通过异地开发、外出经商务工,鼓起了腰包。“云和师傅”是指具有5年以上实践经验、异地开发成果显著、“三证”齐全、遵纪守法、信守职业道德、由乡镇推荐经审查合格的农民技术人才。据统计,“云和师傅”的足迹遍布湖北、河南、四川、安徽、陕西等30多个省、165个县,从事食用菌、茶叶、玩具、运输等九大产业。2006年,云和农民异地开发年净收入达2.15亿元,并带动开发地食用菌、茶叶等产业的发展,帮助异地农民脱贫,异地开发工作获得“双赢”,“云和师傅”品牌成为浙江省三大劳动力品牌之一,与衢州保姆、舟山海员一道享誉全国劳动力市场。

  人口的高度集聚,产业的延伸,推动了县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云和县围绕“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的城市定位,拉框架、强功能、拓新区,投入建设资金4.9亿元,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县城“四纵五横”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1平方公里,为人口的集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元和广场、中山广场、浮云绿廊、仙宫大道、浮云大桥的建成,为县城增添了无限魅力,瓯江帆影、梅源梯田、坪洋岗畲族风情文化村等景点,点缀在云和的山山水水间,含幽吐翠,风光无限,使云和成为真正的“山水家园、童话世界”。

  90%的企业集中在县城、80%的学生就读在县城、50%的人口居住在县城,这就是“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魅力所在,灵魂所在,是“云和童话”中最动人的三个篇章。

  (练云伟)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小县大城智慧与激情谱就的“云和童话” 2007-6-17 浙江日报000072007-06-1700020;浙江日报000072007-06-1700023;浙江日报000072007-06-1700021;浙江日报000072007-06-1700022;浙江日报000072007-06-17000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