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免费培训,告别“应者寥寥”的尴尬
· 弹簧理论:求学的“辐射效应”
· 走进大学,让被征地农民圆梦
· 谋生计外,更为追求生活品质
· 社区优势:在“家门口”上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免费培训,告别“应者寥寥”的尴尬
  下沙地区撤村建居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被征地农民。

  祖祖辈辈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一旦离开了土地,生计如何维持?固有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在干些什么?可以干些什么?获得土地补偿金和保险、分红等生计保障后,他们在精神上是否感到空虚和苦闷?

  这一系列考虑,让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被征地农民培训视作政府应尽的职责。

  然而,一个并不罕见的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并没有出现“应者如云”的景象,相反,在经济相对较为宽裕的杭州郊区,旨在让被征地农民培养一技之长、从而解决生计问题的培训,比欠发达地区更加难以组织。

  在下沙街道社保站负责被征地农民培训组织工作的王寒冰,总结了几个难点。首先是培训对象文化程度不高,平均年龄又偏大。根据街道去年的初步统计,在1万人左右的被征地农民中,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有6000多人,初中2600人,高中1000人,大专280人,本科及以上只有近100人。

  其次是,与百姓多种多样的需求相比,培训项目显得不够丰富。一些设在杭州城里的培训项目,因为路途远、来回不便而缺乏响应;一些对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也乏人问津。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欠发达地区组织的“家政人员培训班”都能应者云集,但是在下沙,“营业员培训班”却因人数太少而停办。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徐建华分析说,下沙地区的被征地农民享有较好的劳动保障,不少社区集体组建的公司到了年底还给居民分红。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大量被征地农民仅凭房租收入就能衣食无忧。这样一来,就难免会让他们削减“通过就业再就业培训来改变命运”的动力。

  芦京昌相识的一位下沙被征地农民就非常典型。几年不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芦京昌发现,这位原本精干强壮的朋友已经“大腹便便”。

  细细询问之下,竟是“生活富裕”引来的副产品。骤然发生的命运转机,让原本每日劳作的他无所事事,除了打牌就是麻将,几乎每顿都在外面吃,“油气太重”。

  让教育工作者担忧的是,“发展动力缺乏症”容易代代相传。已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无可厚非,但中青年人的懈怠却为害甚烈,芦京昌就曾听到富起来的农民指着房产跟孩子讲:“这些早晚都是你的!”

  在有识之士看来,将“发挥大学城的资源优势”与“提升被征地农民技能与素质”两个目标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免费培训告别“应者寥寥”的尴尬。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近年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通过社区工作者的配合,在被征地农民中间开展培训意向调查,在百姓呼声强烈的培训项目上筹集师资,制定招生计划和授课计划,再由社区来落实组织报名。

  插花员班、美容班的受欢迎,原因就在于“民间呼声与教学资源的重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免费培训,告别“应者寥寥”的尴尬 2007-6-14 浙江日报000102007-06-14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