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寒假,有一段时间,朱鹏程天天跑去和几个捡垃圾的流浪汉聊天。
这个21岁的女孩子问得很详细,你们从哪儿来,平时到哪里去捡垃圾,会用什么样的工具。几天下来,她发现,其实这些流浪汉有很多的想法,“他们的生活并非完全没有计划”。
那个时候,朱鹏程和她的5个同班同学,正在想给城市里的流浪人群设计一种工具,主题是“手推车里的遮蔽所”。最初定下来的概念就是,既可以用于休息,也可以用于他们的“工作”。
后来,这个名为“1/4部落”的设计,博得了许多的赞赏。捡垃圾的时候,它是一辆推车,休息的时间,它是一个帐篷。设计的外形创意取材于中国的红灯笼,每一个帐篷展开来就是四分之一个“灯笼”。
当流浪汉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他只能找一个墙角使用这个帐篷,而创意的关键在于,“当四个流浪汉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将帐篷互相依靠,组成一个完整的‘灯笼’。”
朱鹏程和她的伙伴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鼓励这些边缘群体,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大红的灯笼,有一种象征意义就是团圆和融合。”她希望,用这种方式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应放天说,他从来都认为,“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化”并不排斥,同样,“学院派与社会也并不脱节”。因此,他特别注重对设计的价值评估。“一个好的设计,首先考虑人的因素。”
有人设计了一把好玩的伞,风一吹就会转动起来。那么如果伞上有水,会不会溅到旁边的人?老师们都会善意地提醒他们,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单个人的生活情趣。
学生也学会了时时从小资情愫里走出来,把眼光放到传统产品上,通过智能化的改造,使其功能更加符合人的需求。
他们创意了很多款让盲人使用的概念产品。盲人用的卡拉OK机,在手持的麦克风上设计一个盲文触点,可以通过这个位置让盲人摸到歌词,和正常人一样尽情飙歌。
学生洪芳专门去了浙江省盲人学校,与不同年级的盲生交谈。回来以后,洪芳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非常开朗活泼健谈,比正常孩子的表现欲更强。无法看到这个世界,他们只感到遗憾,而并不怨天尤人。我坚信,只要通过学校的教育,他们一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后来,这个专业的学生们设计了一个创意独特的魔方,用6种触感完全不同的材料(金属、木头、布、橡胶、硬塑料、石头)构成。“触摸并不是认知世界的唯一方式,但对于盲人来说,却是最好的方式。”设计者说,通过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同材料,他们可以对许多传统的游戏和玩具进行改造,让盲人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