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与陈京昌在一起工作的团队,会是这样的组合。一个电子工程师、一个结构工程师、一个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设计师提出要达到的目标,让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实现。整个过程,他们就像导演,需要的是“创意”和“整合”的能力。
每学期,工业设计系都会有一门两周时间的“工程实践”课。像美的、索尼这样的知名企业,会派工程师来给学生讲他们在实际的产品开发中的设计理念。从一开始,这些多多少少有点艺术小资气息的年轻人,就开始了解一些在设计中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
这是一份工业设计系学生的选课单。除了学习“素描”、“色彩”之外,他们还要学习“设计思维表达”、“社会学”,还会选读“艺术史”、“文学经典”、“建筑史”、“美术史”,甚至“环境与人类文明”。
他们希望学生们都能“怀文抱质”,则文质相得益彰,内外兼修。尤其是当他们在设计方面小有成就之后,一切的技术都会位居次席,设计大师拼的就是“内心的东西”。对于这些“内心的东西”,应放天的理解是一些“人文的思索”,“诸如对社会的敏锐观察,以及对文化的包容度”。
于是,工业设计系的学生们要接受这样的一种训练——“阅读古人的智慧”。他们坐在“则通室”里,研究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那种大开襟的衣服。从这当中,他们读出了“古人对绿色设计的理解”,这种“单材质”的产品设计思路,今天还流行于诸多设计大师的作品中。
陈京昌有一份自己挺满意的作品,他给它取名叫“流礼”。设计是为了回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给父母什么样的礼物?”
这份去年完成的设计,竟与苹果公司本月即将推出的iphone手机有颇多相似。同样是全触摸屏外观,通过USB接收电脑硬盘和网络上的多媒体“礼物”(图片、视频等),也可以用蓝牙技术和手机彩信发送和接收“礼物”。
陈京昌说,“电子礼物,也会成为一种直观的,可以用来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物。”利用现代高科技的形式,来解答一个传统的人文命题,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陈京昌的榜样也许是他的学长们,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进入了世界500强的企业,开始向“设计总监”的目标努力。“那么,跨国公司看中的是你身上的什么特质?”
“是因为付给你的工资可以比老外低吗?当然不是。”应放天告诉他,也不是因为你能学习欧美的东西,而是因为你能理解中国的东西。与生俱来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长期中华文化的熏陶和积淀,才能让他们的眼睛“为之一亮”。